色紗行業龍頭,聚焦筒子染色。公司主營業務包括色紗、貿易紗及受托加工,色紗收入占比90%,主要將采購的坯紗染整加工、絡成筒形紗線并用于襪子、毛巾、家紡制造;截至21年底色紗產能達6.6萬噸。22年Q1~3公司營收/歸母凈利分別為16.2億元/1.4億元,同比+7%/-13.8%,需求疲軟疊加棉價下行盈利承壓。
公司22年6月發行“富春轉債”募資5.7億元,用于智能化精密紡紗項目(一期)建設;12月29日起可轉股,最新轉股價19.29元。
需求回升、棉價上修有望帶動盈利修復。當前棉價已從22年初的高位下降至1.52萬元/噸,23年預計隨需求回暖帶動企穩回升。公司主要原材料棉紗占成本的69%左右,毛利率與棉價高度相關,有望受益于棉價回暖,預計23年的利潤空間修復彈性較大。
(資料圖)
規模生產攤薄成本、促進利潤改善,環保技術構建壁壘。
1)公司倉儲式生產放大規模優勢。相比于訂單式的個性化生產,倉儲式為滿缸、批量生產提供條件,生產要素資源得到充分利用,降低單位成本。2018-20年色紗產能從4萬度提升至5.4萬噸,單位成本從2.51萬元/噸下降至2.24萬元/噸。
2)產品單位低能耗帶來成本優化。經測算,公司單位色紗用水量低、特許長江取水、自有鍋爐供應蒸汽等優勢為色紗生產總成本帶來1.94Pct的優化。
3)公司前期環保投入較大,污染物排放量遠低于行業標準。
終端需求穩定&供給端格局改善,公司逆勢擴產有望帶動規模提升。公司持續進行年產3萬噸筒子紗項目,并自2022年起開展年產6萬噸筒子紗染色建設項目,預計23年公司產能較22年增長55%,為公司承接更多訂單提供空間。
同時,公司21年規劃“50萬錠智能紡紗項目”及“年產3萬噸纖維染色項目”切入上游環節,預計23~24年色紡紗業務將貢獻1.8/4.1億元營收。
風險提示
棉價劇烈波動,終端需求恢復不及預期,產能投放節奏低于預期,股東可轉債減持,大股東質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