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原標題:石屏縣:黑色沃土播種幸福生活
收獲長豆角
三伏時節,熱浪翻滾,但在異龍湖南岸,綠意豐盈,高家灣、豆地灣、小水3個村委會的田野間,村民們迎來今年繼冬馬鈴薯開門紅之后的又一波時令蔬菜大豐收。
在異龍湖南岸的田地里,紫色的茄子、扁豆角,火紅的油辣、番茄,碧綠的黃瓜、豆瓜……一畦畦、一片片、一架架、一壟壟,各類蔬菜陸續成熟,鮮亮上市。
“我種的番茄,每畝產量5000多公斤,參照去年每公斤1.6元的均價計算,今年每畝收入在9000多元。”在高家灣村委會羅色灣村一組,村民楊保榮一家正穿梭在2米多高的架子間采摘番茄,并把一桶桶番茄挑到地頭、裝上農用三輪車,準備運往城里的農貿市場交售給集中收購點老板,沒多大功夫,三輪車上即裝滿了紅彤彤的番茄。
“長豆角每公斤4元……”豆地灣村委會毛木咀村村民王國華介紹,按照今年蔬菜的行情和長勢,他種的長豆角每畝收入應在1萬元左右。在他的身旁,近3米高的長豆角架上,一簇簇長長的豆角綴滿了枝頭。
豆地灣村委會毛木咀、羅色灣等村民小組的耕地,以前高低不平、坑坑洼洼、雜草叢生,且大多是零星分布,難以成片栽種。2005年前后,石屏縣實施了異龍湖底泥疏浚工程,加上豆地灣村委會進行的土地歸并措施,上千畝近乎荒廢的耕地一躍成為土地平整、土質疏松肥沃的良田,并與高家灣、豆地灣、小水3個村委會各村民小組的耕地連接在了一起,為打造全縣有名的萬畝連片優質冬馬鈴薯種植基地、異龍鎮最大的蔬菜種植區奠定了重要基礎。
“土壤疏松,不會板結”“土壤多數屬于黑色的草煤”“這一帶的耕地都是海田,20世紀70年代‘放水造田’后形成的,黑色的土壤里貝殼隨處可見,營養豐富,種哪樣蔬菜都成”……在高家灣村委會的菜地里,幾位村民正你一言我一語地說。
每年3月中旬至4月上旬,1萬多畝冬馬鈴薯收獲完畢后,農戶們即開始忙著下一波蔬菜的種植。然而,這時農戶并不是統一的規模性單一型種植,而是憑著多年的種植經驗和日常掌握的市場信息,根據市場需求提前選定蔬菜種植品種和種植時間,這種看似分散實則統一行動的“小分組”“小抱團”種植模式,無縫對接市場需求,讓農戶們的錢袋子年年充實,逐步過上了幸福生活。
站在高家灣村委會長咀村民小組后面的公路上,放眼望去,萬畝菜園里,露天種、拱棚種、大棚種、搭架種,各種蔬菜“種無虛土”,與周邊的青山、小洋樓緊密融合,勾勒出一幅異龍湖邊上和諧美麗壯觀的“夏季版”鄉村畫卷。(楊凱華)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