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本篇報告是我們華創能源化工團隊氫能研究系列的第二篇報告,主要對氫能產業鏈關鍵環節的相關企業進行詳細梳理。
制氫端:兩種模式并行發展,需求消納為發展關鍵。當前國內制氫企業多依托自身主業與氫氣之間關聯性開啟制氫之路:焦企等化工企業依托工業副產氫氣產能,以參股下游產業鏈/區域銷售等方式實現氫氣消納;項目基地位于三北地區,并以氫氣為原料的化工企業通過風光電一體化制綠氫,實現綠氫對原用化石能源的替代。在政策驅動下,前者短期內有望依托主業外售氫氣獲取超額收益,后者作為率先開啟清潔綠氫替代化石能源示范性項目的企業,有望在中長期規避能源價格上漲以及碳稅上升等成本問題。相關公司包括具備工業副產氫產能的美錦能源(獨立焦炭生產企業龍頭,下游產業鏈布局完整深入),華昌化工,東華能源,濱化股份,衛星化學,金能科技等;布局綠氫化工的寶豐能源(煤制烯烴成本優勢顯著,率先入局綠氫耦合煤化工),中國石油,中國石化,億利潔能等。
電解槽:堿性電解槽發展迅猛,隔膜材料格局最優。堿性電解槽組裝生產是當前制氫產業鏈上國產化率最高的環節之一,2022 年中國電解槽總出貨量在800MW 左右,同比增長超過100%。相關企業有堿性電解槽頭部玩家考克利爾競立,派瑞氫能,隆基氫能,上市公司中華光環能,華電重工以及布局PEM電解槽的陽光電源等。隔膜作為堿性電解槽技術含量最高的上游部件,目前只有少數企業初步打破國外壟斷,具備較優的競爭格局,此環節的技術領先企業多尚未上市,相關公司包括碳能科技(堿槽隔膜產品已實現初步量產),刻沃刻,中科氫易。其余上游部件布局領先的企業有,曾主導釩液流電池PEM 國產化,已完成C 輪融資的科潤新材料(PEM 制氫膜),莒納科技(堿液電極),氟達氫能(密封墊片)。
儲運端:短期內高壓氣態儲氫仍為主流技術,碳纖維需求增量可期。從技術發展進度來看,短期內高壓氣態儲氫技術都將是國內主流儲氫技術。上游制氫端和下游燃料電池端的增長將同時反映至儲運設備環節,因此該環節具備最明顯的業績彈性。相關公司包括中集安瑞科,中材科技,國富氫能(車載儲氫瓶市占率領先,疊加液氫加氫站多維布局,上市進程中)。高壓儲氫采用碳纖維以在保證儲氫瓶耐壓等級的前提下盡量減小該層厚度提高質量儲氫率。隨著未來氫能重卡逐步推廣(重卡單車碳纖維用量最大可達到 500kg),儲氫瓶引領的碳纖維市場有望成長至萬噸級別。相關標的有中復神鷹(碳纖維高新技術企業,儲氫氣瓶領域市占率領先),光威復材等;液氫保溫材料是氣凝膠潛在的應用市場之一,相關標的有晨光新材等。
燃料電池:成本進入下降通道,關鍵部件國產化進程持續推進。燃料電池電堆市場規模增長迅速,成本進入下降通道,由2017 年10500 元/千瓦大幅下降至2021 年的約人民幣2400 元/千瓦,下降幅度達到77.1%。相關企業有億華通,濰柴動力,國鴻氫能科技,捷氫科技,國氫科技。膜電極是燃料電池的核心功能區,相關企業有鴻基創能(美錦能源參股),武漢理工氫電等。質子交換膜,金屬雙極板以及碳紙是燃料電池產業鏈最具技術含量且國產化率相對較低的核心部件,領先企業多處于一級市場融資進程中,如治臻股份(金屬雙極板市場國內龍頭),上海碳際(已初步實現燃料電池用碳紙量產)。上市公司中相關標的有泛亞微透(燃料電池用PEM 上游原材料ePTFE國產化領軍企業),東岳集團(旗下東岳未來氫能已實現燃料電池PEM 的商業化應用)。
應用端:氫能重卡有望延續高增長,短期內業績表現政策強相關。燃料電池在交通領域的應用逐步由早期的客車示范性項目轉向貨車(重卡),2022 年燃料電池重卡銷量同比2021 年增長215%。其銷量增長明顯受政策驅動,預計短期內將隨城市政策支持力度呈現較強的區域分布。相關公司有宇通客車,飛馳汽車等。
風險提示:政策波動,技術突破慢于預期,氫氣使用安全問題等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