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3月10日,江蘇大生集團有限公司10萬錠智慧紡紗工廠全面達產。這是國家工信部和發(fā)改委認定的“十四五”全國第一個“智慧紡紗工廠”。中國棉紡織行業(yè)協(xié)會會長董奎勇表示,該項目的成功達產,在大生集團發(fā)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樹立了中國智能紡織的新典范。
當天,記者走進大生集團的智慧紡紗工廠,只見偌大的廠房只有數十名工人巡檢,一排排機器高速運轉,AGV無人駕駛物流小車有序行駛,機器上的傳感器實時采集生產信息,上傳到智慧紡紗綜合管理平臺進行數據分析,由“智慧大腦”一屏掌控……“全程智能化,用工少、產能高、質量好。”大生集團智慧紡紗工廠副主任夏晶在一線從事紡紗工作17年,她感嘆,現在1人頂過去20多人的工作量。
“千人紗,萬人布”。作為傳統(tǒng)的勞動密集型產業(yè),紡織行業(yè)一直是用工大戶。“傳統(tǒng)紡紗有清花、梳棉、并條、粗紗、細紗、絡筒、打包七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需要大量工人,一般每萬錠要數百人。”大生集團副總經理、正高級工程師陳建介紹,全面達產的智慧紡紗工廠項目,運用5G數據傳輸及智能管理云平臺等技術,實現運營智能化、裝備智聯(lián)化、制造數字化,萬錠用工少于10人。整個廠區(qū)成為一座以智能制造為引領、信息技術為支撐的“黑燈工廠”。
大生集團的前身為大生紗廠,由先賢張謇創(chuàng)辦于1895年,是當時中國最早的棉紡企業(yè)。一百多年來,大生集團秉持敢為人先的首創(chuàng)精神,不斷探索科技革命和產業(yè)變革。2015年,大生集團建成我國第一個全流程數字化紡紗車間,該車間作為國家工信部的“智能制造試點示范”在全國推廣。智慧紡紗工廠項目實施了智能紡紗裝備、智能物流與智能管理的集成和融合,國產化率達到95%。
“智慧紡紗工廠的最大價值在于通過數據反饋并指導生產,實現了精細化高品質的智能紡紗生產。”陳建介紹,該項目于去年底投入試運行,現場工人減少30%以上,生產效率提高20%以上,產品不良率降低15%以上。伴隨著生產智能化的提檔升級,大生集團的銷售品種也從單一的坯紗坯布向印染布、針織布、色紡紗發(fā)展,從普通的粘膠紗向高端的天絲、莫代爾紗轉移,與多家世界500強企業(yè)建立起戰(zhàn)略合作。
“大生集團在全國率先探索打造智慧紡紗工廠,引領了全國紡織行業(yè)智能制造的新潮流。”當天,“2023棉紡織行業(yè)高質量發(fā)展調研全國行”在大生集團啟動,董奎勇參觀智慧紡紗工廠時稱贊,“百年大生”為中國紡織業(yè)的高質量發(fā)展闖出了新路。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