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四川省涼山州寧南縣堅持改革創新引領,以產業突破、蠶農增收為目標,引智引力,找準影響價值提升、產業鏈延長、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體制機制癥結,加快推進蠶桑產業提質增效步伐。
技術革新提質量,定義行業新標準
依托國家和省州蠶桑體系推廣應用新型實用技術,加快傳統工藝改造升級,全力破解蠶桑產業勞動力密集、用工成本高、生產效率低、產值低等根本問題。
【資料圖】
一是革新養蠶技術體系。與省絲綢科學院等5個機構合作,通過桑樹比選園和蠶病、桑病實驗室,選育推廣桑蠶良種,研發省力化養蠶技術,借助“智慧蠶桑”系統技術服務平臺,建立“1+N”無縫對接技術服務機制,試點推行“十日”養蠶法、人工飼料養蠶等現代養蠶模式,構建從品種選育到操作技術,全過程規模化、機械化、數字化為主要特征的新型養蠶技術體系,使科技成果直接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二是改造提升繅絲技術。引進34組行業內最先進自動繅絲設備,高等級6A級生絲產率從70%提高到90%,均勻二度變化等4項質量指標穩定高于國家標準,6A級優質生絲年產量占全國市場份額50%以上,成為北京冬奧會獎牌真絲綬帶原料和愛馬仕等國際知名品牌用料。
三是定義行業新標準。充分銜接中國纖維質量監測中心,加快年檢測能力6000噸的國家生態繭絲綢公證檢驗實驗室建設,構建覆蓋全州、輻射川滇兩省的繭絲綢檢驗檢測權威評價體系。率先突破高等級生絲生產技術瓶頸,合作建設全國首個7A級生絲研發基地,參與編寫國內首個7A級生絲行業標準。
鏈條突破增價值,一業多收增效益
堅持全產業鏈發展,不斷延伸蠶桑產業鏈和價值鏈,打造繭絲綢和蠶桑產業附產物產業集群,促蠶業興、百姓富。
一是產品多樣化。實施蠶桑產業綜合利用工程,全力推動200萬米高等級絲綢織造項目,扭轉寧南“優繭、優絲、無綢”的局面;加強蠶桑資源多元利用技術的研發、應用與推廣,深挖桑葉、桑枝、蠶砂、下足繭等資源價值,開發出冬桑涼茶、桑葉植物飲料、蠶絲被、蠶砂枕、桑枝食用菌等10種暢銷產品,產業附產物產值達5億元,逐步拉長和拓寬蠶桑產業鏈。
二是業態多元化。實施蠶桑產業轉型升級工程,把現代農業生產、現代經營理念、經營模式融入到傳統生產之中,創新實施“6215”高效立體套種桑園,引進桑枝食用菌栽培技術,形成“桑一蠶一菌一肥”循環發展模式,實現“一地多收、一棚多收、一業多收”,突破了“桑—繭—絲”單一、粗放的傳統生產模式,推動蠶桑產業延伸增值17億元。
三是產業品牌化。實施品牌打造與繭絲文化建設工程,深度挖掘寧南蠶桑繭絲產業文化資源,立足寧南“桑蠶繭”品牌優勢,在蠶桑繭絲綢產品開發、設計、包裝等方面融入蠶桑繭絲主業文化元素,開發蠶桑文創產品9個,帶動產業不斷發展壯大,南絲路集團品牌價值達23.43億元,成為國內第一家“有機桑園、有機蠶繭”認證企業和通過歐盟有機生絲認證繭絲企業。
“單一經濟”轉“融合”,文旅互促激活力
深入實施“全域旅游”發展戰略,依托蠶桑資源發展旅游文創產業,推進農文旅融和,加快蠶桑產業提質增效。
一是打造引領項目。以碧窩金桑莊園蠶桑現代農業園區為依托,編制“陌上桑海”文旅項目規劃,投入5000余萬元建成桑城部落等3個陌上桑海農文旅融合項目,加快推進蠶桑絲綢文化走廊、彝鄉蠶桑新村示范區等2個項目實施,碧窩金桑莊園蠶桑現代農業園區成功創建為國家3A級景區,示范引領全縣蠶桑農文旅項目加快發展。
二是打造精品環線。依托金鐘山、凱地里拉國家4A級景區和省五星級蠶桑現代農業園區,規劃建設以現代休閑農業觀光、繭絲工業旅游和農耕文化體驗游,融合發展旅游現代旅游區,形成“蠶桑休閑+溫泉康養”“現代繭絲加工+大國重器”“百里桑園走廊+現代繭絲旅游”等精品旅游路線。
三是推介一批產品。開展“特色名品、名店、農家樂”評選,評選“蠶家樂”等名店、“蠶桑宴”等名菜、“桑葚膏”“桑葚餅”等特色名品菜肴和名小吃10余種,在旅游景點推進蠶絲被、桑葉茶展示和“采桑”“采菌”“養蠶”“摘繭”“繅絲”體驗,讓來賓充分體驗到“嫘祖文化”“蠶桑之鄉”的氛圍,實現桑園變公園、公園變景區,促進旅游綜合收入同比增長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