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廣東、江浙等地棉紗貿易商反饋,進入4月下旬港口烏茲別克斯坦紗、越南紗及巴基斯坦等的棉紗詢價、出貨量較上中旬略有好轉,尤其C21-C40S高配包漂紗成交現觸底反彈跡象(印度古吉拉特邦、馬哈施拉特拉邦等地的紗廠反映C21S棉紗因產銷倒掛或利潤偏低而紛紛減產,供應量有所下滑),少數沿海地區織布廠、輕紡輕中間商階段性補庫的意愿振蕩回升。
浙江紹興、廣東佛山等地的棉紗企業表示,隨著全國各地全力保障貨運物流高效暢通,進一步強化工作舉措,發放使用全國統一通行證;多措并舉提升高速公路通行效率,暢通普通公路等“微循環”,山東、江浙、廣東、河南等地進口棉紗報關、入庫及發運等工作逐漸恢復,一些3/4月份推遲的執行的棉紗購銷合同再次緩慢啟動,企業的恐慌情緒減弱。不過整體來看,受二季度棉紡織品服裝出口訂單疲軟、內外棉紗報價仍大幅“倒掛”及人民幣近期大幅貶值等利空的影響,進口棉紗船貨、保稅及清關紗成交延續相對冷清,氣氛不佳狀態。
部分外貿公司、代工企業反映,自2月下旬國內部分地區新冠疫情多點暴發、快速擴散以來(波及28個省市自治區);再加上能源及原材料價格暴漲,我國棉紡織服裝業對外貿易訂單不僅“外流”現象加劇,而且毀單現象呈現大幅增長。廣州某輕紡進出口公司負責人表示,近期歐美、日澳等國服裝品牌企業及零售商一方面加速將中低檔紡服訂單大量向東南亞越南/印度/孟加拉等國轉移(有些代加工企業甚至近70%-80%的訂單流失);另一方面擔心中國爆發的疫情短期無法得到有效控制,不僅加工企業排單、生產受到影響,而且物流受到影響(含海運),因此一個訂單甚至下達到幾個廠家(采購方支付5%-10%的合同保證金,有些企業收取的保證金比例更低),誰先裝運、交貨就將尾款結給誰,即使協商不成,買家最多損失保證金,同時造成國內生產企業、出口商間競爭加劇,甚至降價搶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