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正值春蠶養殖的季節,在養蠶過程中,小蠶的養殖關系到一季蠶繭的收成。日前,記者在位于劉三姐鎮良村村大村屯的廣西叒木天蟲桑蠶產業園了解到,一座智能化自動化的小蠶共育基地即將建成完工,在這里小蠶能享受到“托兒所”般的成長環境。
在已經建好的區域記者看到,一張張蠶種疊放整齊,在這里幼蠶吃的不是綠色的桑葉,而是由桑葉、豆粉、玉米粉制成的專用飼料,住的是有溫度傳感器、加濕器和空調等設施的“高級套間”,還有機器“保姆”給蠶種進行喂養。
宜州區叒木天蟲桑蠶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安慧介紹:“基地將接入廣西蠶桑產業數據平臺,通過平臺可以對廣西蠶桑產業的數據進行分析。同時還將搭建大數據中心,通過安裝在農戶家的傳感器,我們的大數據平臺能實時監控到蠶室的溫度、濕度等參數。技術人員通過控制系統就能對農戶家里的蠶室進行溫度調劑,精準控制室內溫度。”不僅如此,大數據平臺還具備智能監管、專家線上答疑、智慧預警、智慧考核等功能。
基地的一個現代化標準蠶房占地面積約為三畝地,滿負荷工作平均一天就能養五百張四齡蠶,一年差不多能養一萬張。智能化自動化養蠶生產線能實現切葉、送葉、喂葉、碼垛等操作,節約一半以上的人工成本,極大減輕飼養小蠶所需的人手問題,一個共育區內只需要大約15名工作人員進行管理。
安慧還告訴記者,大村屯的示范基地還將配備自動撒石灰機、移動喂蠶機等智能化自動化養蠶設施,大約在本月底就能安裝完成并投入使用。接下來,基地也將積極開展小蠶共育技術的應用示范與推廣,進一步提高周邊村民的養蠶效率和效益。
據了解,小蠶共育是將傳統的蠶農分散飼養小蠶集中在一處,飼養至三齡或四齡時再分發給農戶飼養的養蠶方法。目前,通過智慧化系統可以更加科學地將小蠶進行集中飼養和管理,與傳統模式相比既節省人力成本,又可以保證小蠶發育齊整、體質強健,為大蠶飼養打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