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近一個月時間,鄭棉CF2209合約從低點19835元/噸漲至21780元/噸,漲幅9.81%,漲幅不足ICE棉花期貨的三分之一,延續棉花市場“外強內弱”的格局。
截至4月18日,青島、張家港等主港保稅美棉1%關稅下的直接進口成本24930-25070元/噸,保稅巴西棉1%關稅下的直接進口成本約24300-24500元/噸,而山東、河南、江蘇等內地庫“雙28”新疆機采棉公重報價集中在22800-23000元/噸,大幅低于同品質美棉、巴西棉。
昨日美棉ICE大幅下跌調整,雖然內外棉價差有所縮小,但是倒掛幅度仍在1500元/噸以內,江浙等地涉棉企業認為:一是中小型紡企陷入是否接單生產都面臨虧損的非良性狀態中,對棉價的承受能力非常脆弱,導致接單熱情降至冰點。鄭棉CF2207合約持續在21000-21800元/噸區間盤整,紡企沒有扭虧為盈的機會,自然不肯擴大棉花采購、囤積原料。
二是隨著紡織服裝業“金三銀四”旺季的落空,下游企業對2022年二季度棉花棉紗市場看空的氣氛明顯升溫,不僅棉花等原料庫存降至低位,基本隨用隨買為主,而且棉紗、坯布也開啟了去庫存的節奏。
河南鄭州某紡企業表示,在國內疫情形勢嚴峻、俄烏沖突引發大宗商品價格全線上漲的大背景下,人們對收入和消費的預期下滑,致使紡服等非必須品的采購隨之降溫,內銷需求和出口訂單的不足使棉紡企業面臨“雪上加霜”的困境。因此當前棉花價格即使下調500-1000元/噸,或許也很難刺激紡企大量集中補庫棉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