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氣息漸濃,孩子們一年中最盼望的六一兒童節,也就近了。
這兩天,小時小店群里的話題,也慢慢聚集在了孩子身上——畢竟,多少小店店主在杭州那么努力打拼,就是為了給孩子爭取一個更好的未來。
記者又見到了在湘湖家園開小菜店的安徽人于飛揚。
這個90后開的小店,當初最吸引記者的地方,就是布置簡陋的小店,墻面上貼滿了一幅幅色彩鮮艷的兒童畫,童趣十足。店里,大人在忙碌,兩個孩子相互陪伴玩耍。
妹妹說,這個六一,她最想要一條裙子——她要穿著它,參加學校舞蹈表演;
哥哥說,他的愿望,是給父母畫一幅畫,畫一盆花。
而又給自己加了一份兼職的爸爸,最大的心愿,是為了兩個孩子,再多賺一點錢。
這個六一,開火鍋店的肖丹估計要帶著兒子在病房里度過了。
她給即將中考的女兒買了只水杯,12歲的兒子跟媽媽說:“媽媽不要浪費錢,我不需要禮物。”
這個懂事的孩子,是罕見的克羅恩病患者。每年數十萬元的醫療費,已經讓這個家庭不堪重負。
在報紙報道之后,肖丹認識了一個病友媽媽。在她推薦下,七月,肖媽媽打算帶著兒子去北京求醫,再去游覽一下故宮長城,補過六一節。
小菜店一家人,六一節各有一個小心愿
杭州湘湖家園小區內,有家小菜店的玻璃門上粘貼著橫七豎八的兒童畫,在整齊劃一的店面中,這家顯得有些不同。這是90后安徽人于飛揚的菜店。他有些驕傲又有些靦腆地說,那些畫都是他兒子畫的。
錢報記者曾經在于飛揚不大的小菜店里體驗過一天的店長,親歷了這個年輕父親在杭州謀生的不容易。
菜店后面的小隔間
因兒子的畫作和獎牌熠熠生輝
于飛揚和妻子有一兒一女,兒子8歲,女兒6歲。
家里經濟壓力不小。但于飛揚和所有的年輕父母一樣,想讓孩子能站在自己的肩膀上看世界,他想通過打拼讓兩個孩子能有一個更好的人生。他給兒子報了畫畫和英語課外班,給女兒報了舞蹈班。事實上,兩個孩子一年的課外費用,差不多夠付一年房租了。
孩子們由于飛揚負責接送,晚上回家,兩個孩子的晚飯,就在白天擺菜的小臺板上吃。
在小店面的后方有一個小隔間里,里面有一張小桌子。這里是兩個小孩子的學習天地。
墻上掛的是兒子畫畫比賽的獎牌,讓整個墻都有種熠熠生輝的感覺。
于飛揚說,這個小房間是兩個孩子的秘密基地,經常出現的畫面是大兒子寫作業,小女兒在床上跳舞。
于飛揚很忙,多數是兩個孩子一起玩耍,父母看店,陪伴總少了些。
六一對他來說
是給孩子賺錢的普通日子
最近,小菜店的生意有些淡。
于飛揚又找了一份小區團購送貨員的工作,凌晨進完菜,白天空的時候他就挨家挨戶送團購產品。
記者問起即將到來的六一安排,這個問題讓于飛揚有些錯愕。
彼時,他正在送貨路途中,他沒能當即反應過來,“我知道孩子學校里有六一活動安排,我們沒準備什么,當天可能也要送貨。”
對于這個小家來說,多賺點錢,是父母的頭等大事。
“很多節日,也在我們的沒時間當中沒什么儀式感地度過了。”于飛揚說,五一,孩子們也沒出去玩,兩個小家伙彼此陪伴,而大人們在看店。
六一,于飛揚也沒什么概念,對于他來說,又是給兩個孩子賺錢的普通的一天。
“好吃的,平常也做的,不是六一,也給他們做他們愛吃的土豆、紅燒肉等。”于飛揚說,兩個孩子乖的,這么多年,從來沒在六一兒童節特別要過禮物。
昨天傍晚,小菜店有了孩子的笑聲,上完舞蹈課的女兒馨馨和大兒子子宸追逐打鬧著。
馨馨奶聲奶氣,白白嫩嫩,穿著粉紅色的舞蹈裙。她興奮地告訴記者,六一要出演舞蹈節目,“內容是希望父母放下手機,關心孩子的學習。”
在這檔節目里,選出的是有一定舞蹈基礎的孩子,馨馨被選上了。“已經排了三四天了,六一就能給全校同學看的。”
兒子打算畫一盆花
馨馨的愿望和愛美天性有關:想要很多漂亮的小裙子,“五顏六色那種”。
她并不要求父母陪自己玩,因為她知道“爸爸要送貨,媽媽要看店,他們沒有時間”。
馨馨說,自己有兩個家,一個是放很多菜的菜店,一個是有房間、可以睡覺的家。她更喜歡可以睡覺的家,“因為爸爸很辛苦,一天沒有吃飯,一天沒有喝水,下雨時候送貨,鞋子都濕了,希望他可以回到有房間可以睡覺的家里休息。”馨馨心疼父親,“我要抱一抱他,跟他說他辛苦啦。”
另外,馨馨希望在六一兒童節,能吃上最愛的巧克力月餅,擁有一條小裙子。
女兒調皮愛鬧,兒子子宸顯得相對沉穩一些。
“我最喜歡語文了,六一的愿望,就是期終考試要考100分。”
子宸說,看到別家孩子父母一起出去玩,有時心里也會羨慕,和父母說過想要一起出去玩,但父母太忙,只能偶爾全家人抽空去湘湖走一走了。
六一節,懂事的子宸準備給父母畫一幅畫。“要畫一盆花,送給媽媽爸爸,他們太累了,希望他們不要那么辛苦。”
于飛揚最近一段時間回家都晚,但是一看到這兩個孩子,覺得怎么辛苦都值得了:“都挺懂事的,我們做父母的,心里真的特別安慰了。”(記者 章然 文/攝)
為籌兒子醫療費開火鍋店的肖媽媽——帶兒子北京求醫看看故宮長城就當補過六一
昨天,肖丹剛從上海回到杭州,今天,兒子要從老家去上海住院。今年六一兒童節,他們母子恐怕要在病房度過了。
自從5歲那年兒子被診斷為罕見病——克羅恩病之后,每年僅治療費就要十幾萬元,徹底改變這個二胎媽媽的人生軌跡。
在杭州邊打工邊創業的肖丹,苦撐著兩家火鍋店,而每年4到6月通常是淡季,今年的生意尤為艱難。
另一頭,兒子維持了6年的兩月一次住院治療,卻面臨著治療頻率增加和費用上漲的現狀。
這個六一兒童節,肖丹給即將中考的女兒買了一只卡通水杯,希望她能加油,考上重點高中。問起12歲的兒子需要什么禮物時,孩子卻乖巧地說:“媽媽不要浪費這些錢,我不需要禮物。”這些年,家里不堪重負的治療費用,讓肖丹的兩個孩子比一般人更懂事更成熟,每到兒童節,孩子們總是說:“我們不需要禮物。”
兒子現在的學習成績,在班級是中上水平。不過因為住院時常耽誤功課,兒子喜歡的數理化成績不錯,語文和英語就有點弱了。
肖丹鼓勵兒子好好學習,孩子卻總是委屈地抱怨:“有時候,自己莫名其妙地非常心煩氣躁,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就是靜不下心來學。”作為母親,肖丹聽到這樣的話,還是會非常焦慮:“兒子和普通人不一樣,他的情緒可能和治療用藥也有一定關系。半年一次的全身麻醉腸鏡檢查,兒子做了好多年了,我一直想減少到一年一次,但醫院那邊很謹慎,一直也沒同意。”
他們的故事經過錢江晚報·小時新聞客戶端的報道,一位在上海醫院認識的病友媽媽,邀請肖丹加入一個全國克羅恩病友群。
在群里,肖丹結識了一位帶孩子在北京治療的媽媽:“我跟這位媽媽了解到一些情況,她孩子在北京那邊的治療效果不錯,還比上海這邊費用上節省一些,我有想法帶兒子去看看。”
這趟北京之行初定7月,就算是給孩子們補過六一兒童節。
去北京除了尋醫,肖丹還打算帶兒子去游覽一下故宮和長城;如果中考放榜后,女兒考上了重點高中,也要一并獎勵她去北京玩。(記者 施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