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   >  正文

        深入本土 讓好的教育生“根”

        評論

        2019年11月1日,內蒙古錫林郭勒。蘇尼特右旗大力發展鄉村教育,縮小城鄉教育水差距,實現城鄉教育均衡發展。蘇尼特右旗第二幼兒園、蒙古族中學、蒙古族小學、第四小學等校園環境優雅。對口支援鄉村教育工作、盟教育局“一帶三”教育教學結對幫扶工作、教師支教工作取得實效。

        鄉村教育路在何方,幾乎成了“百年之問”。100多年來,不少名家都在關注這個問題并試圖尋找解決之道。

        日舉辦的“做有‘根’的教育”中國鄉村教育振興研討會上,21世紀教育研究院理事長楊東梳理了這些名家的觀點:晏陽初認為農村問題可歸為“愚、窮、弱、私”四類,需以四大教育分別醫治;黃炎培主張“先富后教”,發展生計和職業教育;陶行知主張“生活教育”,讓鄉村學校成為鄉村生活改造中心,鄉村教師成為鄉村生活的靈魂;而梁漱溟則支持“社會學校化”,按照儒家文化傳統復興農村,建立政校合一的鄉學制度。

        鄉村教育要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全力推進鄉村振興背景下,振興鄉村教育路在何方?與會的有關專家、學者及一線教師參與討論,分享實踐做法,也提出了各自的觀點。

        “曾經的‘鄉土社會’正逐漸成為‘離土社會’”

        現階段,鄉村教育的凋敝趨勢仍未減緩。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在他的老家江蘇省江陰市農村看到,鄉村家長為了讓孩子享有更好的教育資源和臺,都在努力向更大的城鎮、更好的學校遷移。

        楊東認為,鄉村教育之所以凋敝,很大程度上不是教育本身的問題, “除了少子化、老齡化這些城鄉共有的特點,家庭功能退化在農村也非常顯著,許多家庭都是親子分離,或者是單親家庭、失能家庭,曾經的‘鄉土社會’正逐漸成為‘離土社會’”。

        “現在許多父母和老師都把孩子不愛學、沉迷網絡、依賴手機等行為歸類為學問題,這其實是學生的關系問題。”昆明丑小鴨中學校長詹大年說,“好的教育應該是讓孩子建立好的關系”。

        在詹大年看來,網癮少年之所以沉迷網絡,是因為其在現實生活中的關系斷裂。學校和家庭的功能缺失,讓孩子在情感上自然地與虛擬世界建立聯系。“如果孩子沒有現實關系,也沒有網絡關系,那他就只會望著窗戶發呆,這是很可怕的”。

        為了讓學生感到需求、信任、等,讓學在真實、自然、自由的情境中發生,詹大年建議從孩子的視角來做教育。他把教學稱為學,讓作業變成作品,把管理改為治理。他解釋:“教學,是你教我學,但學,是我主動去學;作業,是機械重復的,作品,則是可以創造并拿來欣賞的;管理,是上級管束下級,而治理,是大家等地參與,商量著辦事。”

        深圳市恒暉兒童公益基金會理事長陳行甲認為,做鄉村教育,要了解孩子們真正需要什么,把對他們的關愛用在真正需要的地方。

        出生在湖北山村的陳行甲,沒有見過大海,只見過村里的那條小河。但是,小學時學過一篇《山的那邊是海》的課文,激發出他走出去看大海的夢想。陳行甲認為,現在許多鄉村孩子最需要的已不再是當初的硬件設施,而是像自己兒時那種想去“山的那邊看海”的內動力。

        每年,陳行甲從定點幫扶的貧困山區邀請50名學生和6位教師一起到深圳看海、坐地鐵、去世界之窗游玩。他想通過這種方式,讓孩子們看到山外面更大的世界。

        要通過改變鄉村教師來改變鄉村學子

        西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高小強說,當鄉村教育的凋敝成為不可避免的趨勢時,要想保障當下仍在鄉村孩子的教育,其核心仍然是鄉村教師,要通過改變鄉村教師來改變鄉村學子。

        北京大學中國教育財政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宋映泉也表示,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大量以公導向偏向農村教育的政策和措施岀臺。特別是2005年以來,政府在財政上盡可能促進鄉村教師的供給,提高和保障鄉村教師的待遇。但是,通過對兩個西部省份的鄉村與縣城教師工資水進行抽樣調查后,宋映泉發現,“在縣域內,控制了教師年齡、別、職稱等因素,通過多元回歸等計算,鄉村教師的月均工資比縣城教師高出400到500元左右,這個工資差異要留住優秀的鄉村教師可能遠遠不夠”。

        另外,針對鄉村教師知識老化的問題,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任春榮給出了建議。她以日本輪崗制為例,日本校長一般3-5年、教師一般5-7年可以輪換崗位。對于新入職的教師,為了能讓其適應不同的教學環境,一般要求3年就輪換一次學校。

        中國則是另外一種模式。任春榮發現,為了補充鄉村教師的數量,在不少地區,剛畢業的新教師,一入職就被直接放到村校,等過了幾年,再把他們調回城里。任春榮認為,這種“新教師先入村、有經驗后再入城”的模式,對鄉村教育傷害很大。如何培養新入職的鄉村教師?入職后,如何保障其后續的進修、輪崗機會,消除其“永遠留在農村”的顧慮?這都是輪崗制度本地化過程中值得思考的問題。

        深入本土,讓好的教育生“根”

        如何讓教育融入本土,乃至參與到本土社會改造當中,來自浙江省縉云縣工藝美術學校的校長杜衛建帶來了新思路。他提出“一所學校改變一個區域文化”的口號,帶領學校師生從旅游、產業、文化3個角度,與縉云縣城有機融合。

        杜衛建舉例說,在旅游方面,他們表演專業的中職學生每年都會負責縉云縣祭祀黃帝大典的演出;在產業方面,他們為縉云燒餅這個地方特色產品做了一本書;在文化方面,縉云縣山清水秀,百歲老人又有上百位,于是學校師生就以綠水青山為背景,百歲老人為主角,拍攝了系列照片和宣傳片。

        目前,杜衛建正帶領著師生把縉云縣打造成“書法之鄉”,“我想推廣新的摩崖石刻,讓它生長在這里,一代代的人會老去,但是文化藝術要往前走。我們學校已經辦了35年,如果繼續再辦30年,出一批藝術家,把藝術氛圍營造起來,讓縉云縣成為詩畫浙江大花園里的一顆璀璨明珠,我相信教育可以改變一個區域的文化”。

        高小強認為,在中國教育現代化過程中,鄉村教師應該成為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傳播者,讓鄉村孩子了解本土的優秀文化,擁有自己的根。他鼓勵鄉村教師要勇于打破“心墻”,在課下多與學生相處,在生活中多與村民交流,積極參與到鄉村社會的建設中,讓鄉村教育和鄉村社會形成有機共同體。(中青報·中青網見記者 田宏煒)

        標簽: 教育 鄉村教育

        今日熱點

        熱點排行

        最近更新

        所刊載信息部分轉載自互聯網,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郵箱:5855973@qq.com

        聯系我們| 中國品牌網 | 滬ICP備2022005074號-18 營業執照  Copyright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亚洲性色成人av天堂| 亚洲高清无码综合性爱视频| 国产精品亚洲五月天高清| 精品丝袜国产自在线拍亚洲| 亚洲日本国产精华液| 亚洲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亚洲视频日韩视频| 亚洲日本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另类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伊人成综合网久久|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亚洲人成777在线播放| 亚洲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影院| 亚洲伊人久久大香线蕉| 亚洲a∨无码男人的天堂| 亚洲日本人成中文字幕| 日本亚洲免费无线码| 亚洲人成色777777老人头| 亚洲hairy多毛pics大全| 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中文字幕| 18禁亚洲深夜福利人口| 亚洲国产aⅴ综合网| 中文字幕精品亚洲无线码一区| 国产亚洲精品AA片在线观看不加载 | 亚洲精品无码av片|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 久久亚洲精品无码av| 亚洲黄黄黄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色自拍一区| 亚洲av成人无码久久精品| 亚洲精品在线免费观看视频| 亚洲av片不卡无码久久|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大桥未久| 亚洲AV无码成H人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 亚洲av片劲爆在线观看| 亚洲在成人网在线看| 亚洲啪AV永久无码精品放毛片| av无码东京热亚洲男人的天堂| 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第1页 | 亚洲日本在线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