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攝圖網)
8月5日,廣州舉行了第三十六期“花城院士講壇”。現場,中國工程院院士、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北京交通大學雙聘院士、深圳大學土木與交通工程學院院長陳湘生分享了廣深港磁懸浮線路的設計方案。這條線路設計時速達650公里,將成為廣東灣區建設的重要交通支撐。目前,共有4個備選方案,其中方案一被認為是優選方案。該方案是東線經香蜜湖方案,即從廣州東站出發,經過東莞莞城,最終抵達深圳香蜜湖。另外三個備選方案分別是東線經前海方案、西線經珠江新城方案和西線經廣州站方案。
陳湘生院士指出,為了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和建設世界一流灣區的目標,必須大力推進智慧交通發展,提供便捷、高效、安全、經濟的交通出行方式,以支撐廣東灣區的建設。磁懸浮線路作為一種先進的交通方式,具有速度快、噪音低、能耗少等優點,因此被選為廣深港磁懸浮線路的設計方案。
(資料圖)
——全球城市磁懸浮列車發展起源
磁懸浮技術的研究源于德國,早在1922年德國工程師赫爾曼·肯佩爾就提出了電磁懸浮原理,1934年申請了磁懸浮列車的專利。1970年代以后,隨著世界工業化國家經濟實力的不斷加強,為提高交通運輸能力以適應其經濟發展的需要,德國、日本、美國、加拿大、法國、英國等發達國家相繼開始籌劃進行磁懸浮運輸系統的開發。
從六十年代開始,德國、日本各自投入數十億美元,經過幾十年的持續努力,在國家研究發展計劃的有力支持下,分別發展成熟了常導磁吸式與超導磁斥式兩種類型的高速磁懸浮列車技術。
常導磁吸式磁懸浮列車以德國Transrapid為代表,超導磁斥式磁懸浮列車以日本的Maglev為代表。
——磁懸浮列車發展優勢
磁浮列車是根據電磁學原理,利用電磁鐵產生的電磁力將列車浮起,并推動列車前進的高速交通工具。由于它運行時懸浮于軌道之上,因而沒有輪軌的摩擦,突破了輪軌粘著極限速度的限制,成為人們理想的現代化高速交通工具。
磁浮技術作為20世紀一項嶄新的軌道交通技術,首次突破傳統輪軌鐵路的車輪局限,使有軌交通系統更高速、環保,實現了自第一條輪軌鐵路誕生以來,軌道交通技術領域的第一次設計理念的革新,凸現綠色風采。與當今的高速列車相比,磁懸浮列車具有以下6大優勢:
——成本技術成為制約磁懸浮線路建設推廣難題
盡管磁懸浮列車是世界上最快的列車,但目前全球將其納入國家軌道交通系統建設的國家寥寥無幾。目前,進行磁懸浮列車研究的國家主要有德國、日本、中國和印度等幾個國家。全球磁懸浮列車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是成本和技術。目前,中國建造中低速常導磁懸浮列車的成本約為2億/公里,而建造常導磁懸浮高速列車和超導高速磁懸浮列車的成本則在2.5億元/公里以上,而建造輕軌和高鐵的成本只需要約1.5億左右。而在國外,這個建造成本將會更高。高昂的建造成本導致許多國家對發展磁懸浮列車望而止步。
另一個問題是技術。目前,只有日本成功研制了超導磁懸浮列車技術,中國正在進行高溫超導磁懸浮列車的研究,但要發展超導高速磁懸浮列車建設,只能從日本進口技術設備,這也增加了建造成本。在常導中低速磁懸浮列車領域,中國、德國、韓國和日本都具備生產能力,但由于造價及政治原因,目前中國只在部分地區進行試點,而德國則放棄了在國內建造磁懸浮列車轉而出口技術設備。
廣深港磁懸浮線路的建設對于廣東灣區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首先,該線路的高速運行將大大縮短廣深港之間的時間跨度,提供便捷的交通選擇,促進灣區內各城市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其次,磁懸浮線路的建設將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和經濟增長點。此外,磁懸浮線路還將提升灣區的形象和吸引力,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資本進入該地區。隨著中國中低速磁懸浮列車制造能力的增強,為國內磁懸浮交通系統的建設打下堅實的基礎,未來磁懸浮交通系統在中國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
前瞻經濟學人APP資訊組
更多本行業研究分析詳見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城市磁懸浮行業發展及全球磁懸浮運行狀況分析報告》
同時前瞻產業研究院還提供產業大數據、產業研究報告、產業規劃、園區規劃、產業招商、產業圖譜、智慧招商系統、行業地位證明、IPO咨詢/募投可研、IPO工作底稿咨詢等解決方案。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等任何公開信息披露中引用本篇文章內容,需要獲取前瞻產業研究院的正規授權。
更多深度行業分析盡在【前瞻經濟學人APP】,還可以與500+經濟學家/資深行業研究員交流互動。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