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9月以來,鄱陽湖星子站水位已5次跌破7米
據江西省水文監測中心消息,3月6日8時,鄱陽湖星子站水位6.99米,再次跌破7米,是去年9月以來第5次跌至7米以下。江西省水文監測中心繼2月27日發布枯水藍色預警后,分別于3月2日、5日8時升級發布枯水黃色、紅色預警。此前,1月29日22時,鄱陽湖星子站水位6.99米,是去年9月以來第4次跌至7米以下。
張伯禮代表:建議用人工智能改造醫藥傳統產業
【資料圖】
“全面采用AI技術,智慧制藥能夠為制藥企業帶來從研發、生產、流通到終端消費全鏈條的質量提升。”在2023年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名譽校長張伯禮建議,設立生物醫藥制造重大專項,支持智能制藥關鍵技術與裝備研發,鼓勵生物制藥裝備的發展,重點提升生物疫苗等防疫防控產品的應急生產能力。
福島核電站發現大范圍放射性核燃料碎片!
3月5日,日本共同社報道了一個令人擔憂的消息。據報道,日本東京電力公司對福島第一核電站1號機組反應堆安全殼內部的調查結果顯示,來自熔落核燃料(燃料碎片)的物質,當年未全部清理干凈,如今很可能仍大范圍分布在底部堆積物的表面。
楊長利:我國核電已具備實現更大目標的基礎
楊長利認為,我國核電目前已具備實現更大目標、更高質量發展的扎實基礎,他向大會提交提案:進一步加大力度,在確保安全前提下,未來十年保持每年核準開工10臺以上機組;拓展空間布局,在清潔基荷電力供應保障能力不足、碳排放和污染物排放強度過大的內陸地區,盡早啟動核電項目的規劃建設工作,力爭“十四五”實現核準開工;做好核能供暖示范項目經驗總結,助力新型城鎮化建設。
武漢首個上部結構裝配式橋梁完成頂推施工
3月4日凌晨5時,由武漢市城投集團有限公司所屬橋建集團公司建設、中鐵大橋局施工的白沙洲大道快速化改造工程主線橋跨三環線頂推施工順利完成。
云南發現極度瀕危物種!
近日,我國科研人員在云南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福貢段發現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彩云兜蘭。這是我國目前唯一已知的彩云兜蘭野生居群。
二氧化碳運輸船液貨艙用低溫鋼全球首發
從鞍鋼集團獲悉,我國自主研制的能夠應用于二氧化碳液貨艙制造的低溫鋼面向全球首發,填補了液化二氧化碳存儲材料領域的國際空白。對二氧化碳的捕捉、利用與封存已成為全球探索未來減碳路徑的重要方式,而液化二氧化碳運輸船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環。記者了解到,此次研發的二氧化碳運輸船液貨艙用690兆帕級低溫鋼將應用于兩艘全球首制世界最大7500立方液化二氧化碳運輸船。此前,低溫鋼應用于二氧化碳液貨艙制造在國內外尚無實踐范例。
京津冀晉建成野生動植物保護伙伴關系
3月3日,京津冀晉“世界野生動植物日”聯合宣傳暨天津濱海觀鳥文化節活動在天津舉辦,活動主題為“京津冀晉野生動植物保護伙伴關系”。
水溶性雙光子引發劑及應用研究獲新進展
中科院理化所仿生智能界面科學中心有機納米光子學實驗室鄭美玲研究員團隊,近期在水溶性雙光子引發劑設計及應用方面取得新進展。在前期工作基礎上,利用簡單、高效的主客體相互作用制備了生物相容的水相雙光子引發劑并應用于3D水凝膠結構的構筑,同時深入探究了陰離子對水相雙光子引發劑的影響。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2023, 2300293 (DOI: 10.1002/adfm.202300293)。該論文的通訊作者是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仿生智能界面科學中心有機納米光子學實驗室的鄭美玲研究員,第一作者為2020級研究生賓凡淳。
西藏北羌塘地塊發現中泥盆世生物礁
在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過程中,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分隊的梁昆副研究員、陳煒副研究員、盛青怡助理研究員、張以春研究員等一行深入西藏羌塘拉竹龍-邦達錯一帶開展地質學綜合研究。期間在獸形湖附近發現典型的丘狀生物點礁,通過對其最為顯著的三個點礁的樣方采集,并將制得的1085張薄片開展詳細分析與統計,團隊恢復了該地區生物礁的結構與多樣性組分。相關研究成果在《遠古世界》(Palaeoworld)正式發表。
云南農大專家揭示葡萄為最早馴化的水果
云南農業大學葡萄生物資源研究成果發布會4日在昆明召開,記者從會上獲悉,該校董揚團隊關于葡萄全球生物資源的研究成果,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科學》(Science)以封面文章形式發表,形成葡萄起源、遷徙、品種分化研究領域的多個重要結論,標志著中國葡萄生物資源研究達到世界領先地位。
研究揭示荔枝果實成熟時退綠和表色形成機制
近日,華南農業大學園藝學院果樹生理團隊揭示了荔枝果實成熟時葉綠素降解和花色苷積累的共同調控分子機制,相關研究在線發表于Plant Physiology。華南農業大學園藝學院教授黃旭明和王惠聰為該論文共同通訊作者,博士研究生鄒士成為第一作者。
研究人員說首次在海鳥身上發現完全由塑料引發的疾病
英國和澳大利亞研究人員首次在海鳥身上發現一種完全由塑料引發的新病。研究人員認為,鑒于自然界普遍存在塑料污染,他們的發現可能只是冰山一角,其他鳥類也有可能受此影響。
氣候變化加劇人類與野生動物沖突
當人類與野生動物的直接互動并引發不良后果時,即形成人類-野生動物沖突(human–wildlife conflict)。氣候變暖因改變了野生動物的分布地、活動時間和行為,被認為正在加劇這一現象。美國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 of Washington)的研究人員分析了 49 個人類與野生動物沖突的案例,包括 10 個生物分類的目和六大洲、五大洋的生態環境,建立了描述氣候驅動因素如何通過社會生態系統傳播影響人類-野生動物沖突的概念框架。
食療可輔助治療“癌癥之王”胰腺癌
胰腺導管腺癌(PDAC)是一種高度侵襲性的癌癥,因其在實體瘤中具有最高的致死率被稱為“癌癥之王”。PDAC 臨床癥狀隱蔽難以實現早期診斷,而作為目前主要治療方案的化療對近半數患者無效,使得 PDAC 患者的生存情況不理想。近日,德國漢堡-埃彭多夫醫療中心(UKE)的研究人員發現,在給患有轉移性胰腺癌的小鼠補充特定營養成分后,化療效果得到了改善。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