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作者:董云峰
編輯:葉冬
公募基金超越銀行理財,這一天終于到來。
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6月底,銀行理財市場存續規模為25.34萬億元,同期公募基金總規模為27.69萬億元,公募基金規模實現歷史性首次超越。
遙想5年前資管新規出臺之際,市場更傾向于認為,隨著銀行理財監管大幅“松綁”,將進一步穩固其在資管市場的領先優勢,而公募基金將壓力山大。
出乎意料的是,市場格局幾乎朝著相反的方向演進了,凈值化變革對銀行理財的沖擊或許被低估了,同樣被低估的還有公募基金的產品能力與渠道能力。
尤其2022年以來,資本市場調整導致銀行理財產品大面積破凈,引發投資者“踩踏式”贖回,令銀行理財元氣大傷,而公募基金則穩中有進。此消彼長之下,公募基金最終完成了反超。
實際上,公募基金在近年來的平穩表現,一定程度上要歸功于螞蟻財富、天天基金與騰安基金(理財通)等第三方互聯網平臺,它們不僅是市場增量的主要貢獻者,并且在市場震蕩之下避免了大起大落。
那么,問題來了:是時候讓互聯網平臺代銷銀行理財了嗎?
要說資格,公募基金其實還要老一些。1998年,中國出現第一家公募基金管理公司和公募基金產品;銀行理財起步更晚,2004年才誕生了第一只人民幣理財產品。
得益于銀行體系的種種優勢,銀行理財發展迅速。到2013年末,銀行理財產品存續44,525只,理財資金賬面余額10.24萬億元。
相形之下,公募基金的成長要坎坷得多。除了在渠道資源上的劣勢,更受制于前些年資本市場的不完善、不穩定,2007年公募基金規模一度沖到3萬億,但經歷了大熊市之后,直到2013年底才恢復元氣,再次回到3萬億,相當于同期銀行理財規模的三成。
之后幾年里,隨著利率市場化的深度推進,居民存款加速搬家,銀行理財與公募基金都迎來了一段快速發展時期。到2017年末,銀行理財規模逼近30萬億元,公募基金規模也達到11.6萬億元,銀行理財仍然遙遙領先。
2018年,資管新規頒布,為中國資管行業發展的里程碑,也在事實上形成了分水嶺。在新的監管要求之下,銀行理財開啟了艱難的凈值化轉型,按照非保本理財這一口徑,依然維持了增長態勢,不過增速明顯放緩。
在此期間,乘著2020-2021年資本市場的這波行情,公募基金跑出了加速度,兩年時間新增規模超過10萬億,將總規模從2019年末的14.77萬億元提升到了2021年末的25.56萬億元。到2022年末,銀行理財規模萎縮至27.65萬億元,公募基金小幅增長到26.03萬億元,僅僅一步之遙。
最后的這層“窗戶紙”,在上半年被捅破了。
銀行理財所遭遇的瓶頸,除了凈值化轉型的道阻且長,也與去年以來持續高漲的存款回流有關。
長期以來,由于銀行理財距離存款最近,在存款搬家的時候有著近水樓臺先得月的優勢,在資管新規之前更是如此。但當居民存款出現回流之際,銀行理財也受到了更為劇烈的反噬。
據央行公布,今年上半年,人民幣存款增加20.1萬億元,同比多增1.3萬億元;其中,住戶存款增加11.91萬億元。如果存款搬家的趨勢正常延續,銀行理財的規模增長依然可期。但,這一次似乎不太一樣。
相形之下,逆襲的公募基金,做對了什么?
在監管層面,公募基金在成立之初就確立了強制托管、信息披露等先進的制度設計和機制。同時,公募基金始終堅持開放發展,市場主體與產品體系不斷豐富,投資范圍逐步擴展。
公募基金的開放還體現在對新技術、新模式的積極探索。諸如余額寶的橫空出世,正是公募基金開拓求變的結果。過去數年里,公募基金行業走在時代前沿,通過與互聯網平臺深度合作,引領了財富管理行業的數字化與智能化。
正如新金融瑯琊榜曾總結的那樣:公募基金順應大勢,抓住了中國經濟起飛與資本市場大發展的東風,也充分利用了新技術、新力量。所謂天時地利人和。
相比公募基金“敞開大門”,銀行理財一直相對封閉。
2021年5月,銀保監會(金監總局)對外發布《理財公司理財產品銷售管理暫行辦法》,明確理財產品銷售機構包括銷售本公司發行理財產品的理財公司和代理銷售機構,代理銷售機構現階段為其他理財公司和吸收公眾存款的銀行業金融機構。
互聯網平臺染指銀行理財的念想就這樣被掐掉了。基于銀行體系的特殊性與敏感性,銀保監會的審慎有其合理性。一直以來,就連券商、基金等非銀機構都沒有機會代銷銀行存款和銀行理財,哪里輪得到互聯網平臺呢。
不過,在當時的新聞稿中,銀保監會表態稱:“下一步銀保監會將根據銀行理財產品的轉型發展情況,適時將理財產品銷售機構范圍擴展至其他金融機構和專業機構。”
專業機構的力量不容小覷。在公募基金領域,截至6月末,螞蟻基金權益類保有規模5545億元,非貨類保有規模12667億元;天天基金權益類保有規模4633億元,非貨類保有規模6041億元;兩家互聯網平臺占據了行業前三名中的兩席。
更重要的是,此前從業者普遍質疑,由于互聯網平臺的客群相對下沉,羊群效應特征更為明顯,當面臨市場波動的時候,它們的保有規模可能出現大幅波動,從而不利于行業平穩發展。然而,得益于互聯網平臺在投教與陪伴等方面的努力,去年以來,它們成功證明了自己。
銀行理財的這扇大門,是時候敞開了嗎?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