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秋天的一個晚上,我正在學校值班,轉到初三自習室時,一只蟲子從窗戶飛了進來,值班的年輕女教師驚叫了一聲,瞬間就躲到了我身后,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轉移到了那位教師身上。
【資料圖】
蟲子繞著自習室飛了幾圈,落到窗簾上,仔細一看,原來是一只蟬。這時,下課鈴響了,我便囑咐一位男生把蟬趕出窗外,“這是一只蟬,沒有危害”,女教師松了一口氣,說了聲“那我就不怕了”。
蟲子飛進自習室的風波就這樣結束了。
走出自習室,我想,如果我沒有恰好轉到自習室,那位女教師很可能會大叫一聲,沖出自習室躲避蟲子,學生也會驚呼成一片,這只蟬就成了整個自習室的主角。
我想,通過這一小小事件,我們應該思考怎樣加強應對突發事件的培訓。
首先應該反思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培訓內容的實效性。
當下,各部門組織的培訓頻次較多,培訓內容大多是業務培訓和師德培訓,主要用于培養名師、名班主任,缺少大多數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如何應對突發事件的培訓,使得教師在面對類似事件時容易手足無措。即使當前有相關培訓,主要的培訓人群還是班主任,非班主任的青年教師缺乏培訓機會。只有所有任課教師齊心協力,才能將教育做得更好。
還有一種現象是,教師集中培訓時,往往重理論、輕實踐,重共性、輕個性,導致培訓實效性較低,很難引起教師的興趣,結果只能應付完成。
實際上,無論網絡上還是書本上,應對突發事件的案例有許多。比如今年4月,全國優秀教師鄭英在朋友圈發了這樣一則消息:“監考中途一女生流鼻血,鼻子下巴全是血,雙手也都是血,答卷上也有滴到。我問要不要去醫務室或洗手間,她拒絕了,說怕時間不夠。我趕緊讓一老師來臨時替我,馬上抓起一把餐巾紙跑去洗手間打濕,回來快速給學生把臉和手擦干凈,說臉上很干凈了,答卷也不影響,只管安心考。”鄭英老師的處置流程既溫暖又適切,正是責任、愛心和應急方法的自然流淌。
在我看來,區域業務主管部門和學校要承擔起培養和發展青年教師的責任,應該把典型案例作為培訓資源講給青年教師,既為了青年教師的成長,也為了學校的可持續發展。比如可以整理區域或學校一段時間內的突發事件作為培訓資源,既接地氣又有針對性,更容易引起教師的興趣。
我們還需要反思青年教師發展的動力和路徑問題。青年教師成長不能全靠“等”,應該激發內驅力,加強學習。當下,網絡上有海量的學習資源,青年教師要善于利用這些資源不斷充實自己。同時,青年教師也應該從書本中學習,不論蘇霍姆林斯基還是陶行知,他們的書中都有許多教育案例,這也為青年教師的學習提供了一條途徑。當然,還可向老教師學習。
教師作為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人員,應該也必須學會如何處理校園中的一些突發事件,這是教師的職責和本分。
一只蟲子飛進自習室的事件,對我們的啟發或許還有許多……
(作者系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實驗中學副校長)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