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隆冬時節,走進遼寧省鐵嶺市西豐縣房木鎮德隆村寧遠屯的一間廠房內,忙碌的氣息撲面而來,幾十名村民圍坐在一起,熟練地用刀劃開手中的蠶繭,將蠶蛹從繭殼內取出。幾名工人快速稱重、裝盒,不一會兒裝滿了蠶蛹的小盒就擺滿了桌面。
“在家門口割蠶蛹,一天最多能收入200多元,這得感謝俺們村的大學生遲月,多虧了她把蠶蛹賣到了網上。”村民王敏說,遲月是一名“95后”大學生,也是寧遠屯第一個打通了蠶蛹線上銷路的人。
記者見到遲月的時候,她正在車間忙碌。“這些是今天第一批貨物,共計7000盒,一會兒會有專車來取貨。”清點完貨品,她仔細地和工人交代。
柞蠶產業是西豐縣農業的支柱產業,以此為生的農民數以萬計。遲月是土生土長的寧遠屯人,她發現老一輩養蠶大多用的是老辦法,傳統人工控溫,銷售以批發為主,雖然每年都忙個不停,但是效益并不高。
“眼下,線上銷售已成趨勢,蠶蛹銷售是否也能跟上潮流呢?”遲月一邊讀書一邊琢磨改變現狀的辦法。
大學期間,遲月學習的是物流管理專業,一次偶然機會,她得知一家知名電商平臺在遼寧尋找優質的農產品供貨商。
遲月等年輕人爭取來了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項目,與村民一同搭建起“組裝式蠶蛹冷藏庫”。冷庫安裝了風冷冷凝器、數顯溫度計等設備,對蠶蛹智能控溫。“這個新裝備,大大提高了我們獲得紅皮蠶蛹的概率,還可以使蠶蛹表殼變硬,更適合長途運輸。”在遲月等人的努力下,寧遠屯爭取到了第一個線上合作項目。
線上項目一開通,訂單便紛至沓來。“當月,我們村的蠶蛹就在東北三省賣火了,日接訂單上萬盒。”遲月介紹,打開蠶蛹線上銷路后,第一個半年銷售期共售出蠶蛹30萬斤,銷售額達900余萬元。
線上銷路的打通,讓寧遠屯熱鬧起來。寒冷的冬季,加工點內,村民你爭我趕,墻上的“割蛹成績單”不斷被刷新。“作為村里的年輕人,我們要不斷努力,爭取打通更多的銷售渠道,帶領更多村民增收致富。”遲月笑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