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8月中旬這周(8月15-19日),ICE棉花期貨在USDA供需預測超強利好的帶動下連續向上突破,主力12月合約最高達到119.59美分,之后雖有所回落但仍保持強勢狀態,至上周五收于116.01美分。隨著投機多頭重新入市,ICE期貨持倉量也穩步增加17.6萬手,較一個月前的低點15萬手增加2萬余手。
在期貨市場高奏凱歌之時,現貨市場仍然一潭死水。雖然近期的暴漲讓棉價大跌期間的現貨合同執行有所改善,但由于價格再次劇烈波動,且短時間內漲幅過大,紡織廠無奈只能繼續退市觀望。況且,全球紗線市場本就長期停滯不前,工廠根本無法追隨棉價的腳步上調紗線報價。如此反反復復,紡織產業鏈的運行更趨掙扎,棉花消費又能從何談起?
假如,全球紗線市場和下游訂單順順利利,面對新年度供應緊張(尤其是美棉)的窘境,紡織廠除了加大采購幾乎別無選擇。但這次不同,全球紗線生產商還在艱難地消化高價紗線庫存,在下游訂單低迷的情況下,工廠開機率持續處于低位,各國都在盡力壓縮產能和減少采購,即使棉花看上去好像很緊張,或許真的很緊張,但這時的工廠根本無力擴大采購,這也是當前的行情與十年前暴漲最大的不同。雖然都是供應緊張,但缺少了消費的支撐,棉價上漲對行業幾乎沒有絲毫幫助。
在棉價掀起新一輪大漲之際,工廠前期集中采購的高價棉花正在陸續到港。在全球經濟和消費每況愈下時,紡織廠消化巨量的高價原料庫存何其艱難,需要的時間何其長久。在高價庫存徹底消化和下游需求恢復之前,全球紡織廠的采購不會明顯增加。從宏觀經濟層面看,全球超高通脹將維持相當長的時間,除非美國經濟硬著陸,否則未來一年的通脹將會繼續,其對上下游消費和消費者的行為都將產生深遠影響。
回顧歷史發現,自從十年前的那次棉價暴漲之后,全球棉花消費就沒有再增長過,近十年都處在一個平臺期。近些年,世界經濟遇到的問題也越來越多,我們應該繼續對棉花消費持悲觀態度。資本的狂歡與現實無益,但求行業早日渡過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