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位于新疆阿克蘇地區沙雅縣工業循環經濟區的沙雅縣守信棉紡織有限責任公司,映入眼簾的是幾十臺大型棉紡機器,技術工易會榮正忙著查看廠區內的機器運行情況。
“當初選擇來到這里,也是認為薪資、生活環境各方面待遇都還不錯。”來自四川的易會榮是該工廠今年高薪引進的30名技術工人之一。公司總經理劉志標剛剛送走兩位前來報名上崗的維吾爾族小姑娘,他笑著說,“工廠在職工待遇、技能培訓和關注需求3個方面全方位發力,用‘留人三部曲’吸引人才!”
據了解,守信棉紡織廠的在職員工有275名,生產規模達8萬錠,穩崗率達96%以上,遠高于行業平均水平。其薪資待遇在沙雅縣域內的棉紡織加工企業中處于上游水平,采取計件工資制度,遵循“多勞多得,少勞少得”的原則,人均月工資達3000元以上。
“每個月交完五險一金,到手能有3800元左右。”職工米格熱古麗·艾麥爾笑著說道,自己從2019年入職到現在,一共攢了5萬元。
待遇好是第一步,其次還得讓員工掌握切實的技能。據劉志標介紹,工廠職員中,85%以上是沙雅縣本地人,少數民族居多。大部分職工在進廠前以務農為主,或依靠土地流轉獲得經濟收入,接受過職業技術學校培訓的少之又少。
面對大量員工缺乏棉紡織加工的相關理論和技能,工廠積極開展員工培訓,探索“企校雙師帶徒、工學交替培養”的新型學徒制模式,不斷規范農民工職業行為,促進農民向產業工人轉變。“工廠和本地職業技術學院有校企合作關系,會定期邀請職業技術學院的老師來廠內指導。”劉志標說道。
同時,工廠在今年還引進了30名懂技術、善管理的師傅進行操作指導,使員工的技能水平普遍有所提升,細紗的生產效率也有了明顯提高。“把每一個基礎動作細拆分為幾個小步驟,一步步操作給員工們看。”易會榮說,“掌握專業技術之后,原本只能掌3臺機器的員工,現在能夠同時掌6臺。”
在個人晉升方面,工廠主動從沙雅本地少數民族員工中培養并選拔中層管理人員,暢通員工晉升渠道。目前,廠內車間主任和班組長有一半以上都是本地少數民族員工,畢業于新疆農業職業技術學院的艾買爾·司馬依就是其中一位。
艾買爾·司馬依于2018年加入紡織廠,經過近4年的打磨,他從班組長晉升為車間副主任,還獲得了企業技能大賽的技術標兵。“3年時間能夠獲得這樣的成長,不僅得益于這些免費的技能培訓,也是因為企業給予了充足的職業晉升空間。”艾買爾·司馬依說道。
“選拔紡織技能掌握扎實的,普通話流利的少數民族員工成為企業中層管理,方便了企業整體的人員管理和基層員工的技能教學,避免了‘聽不懂、學不會’的情況出現。”劉志標介紹道。
走進企業大樓的二樓,乒乓球桌、臺球桌等各種各樣的娛樂設施和圖書角,成了員工們下班后休閑活動的主陣地,這也是工廠關注職工需求的體現。
為了讓員工在廠里工作得踏實舒心,工廠設有兩個職工食堂,每月發放450元的伙食補助,還提供了132套免費員工宿舍。考慮到夫妻工的存在,還專門設有配備了基礎家具設施的22套夫妻房,保障了員工的居住需求。“夫妻房不僅限于夫妻二人居住,還可以把孩子接過來同住。”劉志標介紹說。
到了生產旺季,部分員工回家與子女團聚變得更加不便。為解決這一問題,工廠管理層積極與園區管委會、教科局緊密互動,分批次解決員工子女隨遷就學的問題,保障員工的子女可以“隨工就學”。針對家里有大學生的脫貧戶,工廠為每個家庭提供一年2000元的助學金。
“跳槽、離職都是行業內的正常現象,企業留人不僅要制度和協議,更需要包容、關心。”劉志標說,用工方真正尊重員工們的選擇,大家的心才能擰成一股繩,才能讓人安下來、留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