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3月21-25日),在棉市基本面偏空的條件下,市場多數觀點認為棉價大概率承壓下行,而鄭棉走出了小幅上漲的獨立行情,這點完全出乎市場意料。
上周,美棉ICE在需求利好的刺激下大幅上漲,最高收于漲至135.90美分/磅,創出十一年來的新高。今年2月中旬以來,美棉周簽約量已連續數周保持在10萬噸左右,目前承諾的銷售量已經完成了USDA出口預測的98%,快于近五年同期均值95%。可見,高棉價并未影響到美棉出口,并且在高通脹的市場環境下,ICE棉花難以深跌,100美分以上或將變為一種常態了。因此,在美棉ICE大漲的支撐下,雖然鄭棉走勢相對平穩,但小幅跟漲的走勢也在一定程度上呼應著美棉。
上周,隨著美棉ICE期貨主力合約突破130美分/磅,外棉報價大幅上揚,國內現貨價格持穩,導致內外棉花價差連續較大幅度收窄,進口棉競爭力明顯下降。目前,中國各主港1%關稅下的巴西棉直接進口凈重成本在22000元/噸左右,1%關稅下美棉直接進口凈重成本在23000元/噸左右,而山東、江蘇、河南等內地庫“雙28”級新疆機采棉公重報價僅23200-23400元/噸。內外棉價差收窄,致使棉紡織廠、貿易商對外棉詢價明顯減少。
上周,國內疫情大范圍蔓延,各地區升級防控措施,堅持“動態清零”,對紡企生產、運輸、銷售造成較大影響,多數中小棉紡織企業對市場信心明顯不足,悲觀氣氛比較濃重。在紗線、坯布累庫率持續升高,流動資金不斷收緊的壓力下,規模以上企業限產和中小企業減產甚至停產的現象越來越多,傳統旺季“金三銀四”也逐漸遠去。因此,在市場一致不看好下游需求的情形下,鄭棉走勢讓多數人啞口無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