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8年前招商銀行推出首款私人銀行家族信托產品為標志,國內私人銀行家族信托市場便呈現幾何級數的增長,而參與到這一市場中的銀行機構也越來越多。伴隨著我國金融業對外資開放程度越來越高,外資金融也開始“掘金”國內家族信托業務。
7月21日,瑞士銀行(中國)有限公司(下稱“瑞銀(中國)”)對外宣布,正式向中國內地高凈值客戶推出境內家族信托解決方案,及相關的家族財富傳承咨詢服務。這是國內首家推出該服務的外資銀行。
“瑞銀(中國)在內地展業近10年歷史,我們不斷擴充產品、服務及平臺,為內地高凈值及超高凈值客戶提供一攬子全方位、國際化的財富管理服務,涵蓋其個人、家庭及企業。后疫情時代,在中國經濟穩步恢復的大背景之下,我們看到中國內地高凈值人群及財富規模繼續增長,同時對家族信托產品的需求也不斷攀升。我們很高興,作為首家外資銀行在內地推出境內家族信托解決方案,將基于瑞銀財富管理3L理念(Liquidity, Longevity, Legacy流動性、長久性和傳承)的產品與服務落地中國市場,服務本地客戶。”瑞銀(中國)行長張瓊在當日表示。
而值得一提的是,此前招商銀行發布的《2020年中國家族信托報告》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家族信托意向人群數量約為24萬人,預計到2023年將突破60萬人。與此同時,上述人群可裝入家族信托的資產規模估計約為7.5萬億元,預計到2021年底這一規模將突破10萬億元,如此廣闊的市場也讓外資行覬覦不已。
“外資私人銀行的加入,可以說是給市場增加了一批‘正規軍’,未來也會有更多的外資私行參與這一業務,中外資私人銀行在家族信托市場的競爭也會更激烈。目前市場上的家族辦公室魚龍混雜,有‘李逵’也有‘李鬼’,有的家辦公司打著家辦旗號,實際上卻做著南轅北轍的業務。比如,一些灰色的資金出境業務,私人銀行、信托公司等正規軍很難操作,但有些家族辦公室則更容易操作。”7月23日,上海一家股份制商業銀行私行部負責人梁曉燕(化名)也告訴《華夏時報》記者。
外資行進場時機已到
外資行選擇此刻進軍家族信托市場,一個顯著的原因是,在后疫情時代國內家族信托業務數據出現井噴式的增長。根據前述招行報告數據顯示,在2020年一季度國內家族信托突破1000億,二季度末國內家族信托規模突破1863億。盡管當下沒有最新的數據支撐,但是家族信托規模的擴張是毫無疑問的。
“疫情以后,我們發現中國的家族信托行業出現了一個井噴式的發展。一方面很多中國企業家在疫情后更重視財富的保障,而由于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他們對全球的資產配置更為謹慎;另外一方面,疫情讓平常繁忙的企業家們有更多的時間考慮家族企業的傳承安排。我們預計,2025年年底高凈值人群的可投資資產應該也達到130萬億-140萬億元人民幣這個規模。”瑞士銀行(中國)財富管理產品部負責人楊德行也表示。
而在在楊德行看來,全球監管過去幾年間發生改變,疊加稅收強監管,信息透明時代業已來臨。這其實也提示了高凈值人士應該做好籌劃,合理合法地做到利益最大化。國內的法律整體環境其實是一直都在改善,對家族信托計劃持開放的態度。如民法典的出臺也為家族信托的發展提供了稅收保障。另外,諸如銀保監會對家族信托管理的規定,也定義了家族信托本身未來是一個更可持續的發展。由此可以認為,家族信托在境內的未來是可期的。
而記者了解到,事實上在私人銀行家族信托業務上,前期的服務差別中外資銀行差別不大,最主要的還是在完成家族信托的框架安排之后的投資能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全球不斷強化反避稅、反欺詐、反洗錢的大趨勢下,國內的一些高凈值人群如果想通過外資私人銀行“往外跑”的做法也已經越來越不經濟和安全,甚至適得其反。因此,目前大多數高凈值人士的普遍做法是:已經在境外的資產可以考慮部分設立境外家族信托,而仍在境內的資產則是直接依托我國《信托法》在國內設立家族信托。
“另外一點是,外資私人銀行進軍家族信托領域也得益于我國金融市場對外資越來越開放,尤其在一些投顧牌照上外資準入的門檻也放的越來越寬,一些合資財富管理子公司、合資證券甚至外資控股的公私募基金牌照,這對于外資發力家族信托業務有非常大的助力。”7月23日,上海一家有意申請家族信托業務牌照的外資行負責人告訴《華夏時報》記者。
競爭拉開帷幕
目前還不知道瑞銀(中國)的家族信托的主要模式,但是從國內銀行業已經開展的業務上,或許也能看得出未來家族信托市場的競爭會變得越來越激烈。
以嘗“頭啖湯”的招行為例,就在去年末,其發布了家族信托兩大創新功能:一是通過“模塊化”的方式“智能定制”家族信托方案;二是“云信托”,即依托招商銀行APP將家族信托業務流程由線下轉到云端完成。當時招商銀行私人銀行相關負責人介紹稱,通過將法律條款解構為不同的功能模塊,并根據客戶需求精準匹配不同模塊,可以提高客戶決策效率,實現客戶意愿和法律規定的有機融合。客戶今后可通過招商銀行APP,一站式完成家族信托從申請到投資的全部流程。依托成熟的技術支持,云信托的法律效力可以得到有效保障。同時,招行創新性地引入了廣東省深圳市深圳公證處參與業務流程,有效提高了家族信托的公信力。
這也意味著,招行在家族信托業務上也開始引入了科技+互聯網的元素。外資行是否能跟得上值得觀察。
7月23日,本報記者也梳理了6大國有行和9家A股上市股份行的2020年年度報告發現,有8家銀行在年報中提及了對家族信托的布局,且7家均將該業務放在了私人銀行戰略中;有6家披露了代銷信托產品的手續費收入或者銷售額,均為正增長。營業信托的信托計劃,包括家族信托,都是由信托公司作為受托人。
在已公布相關數據的銀行中,建設銀行的家族信托資產管理規模達418.12億元,位居第一,較上年同期增長了46.17%;招商銀行實現代理信托類產品銷售額4691.20億元,遙遙領先同行,同比增長38.19%,由此獲得代理信托計劃收入76.26億元,同比增長12.58%;中信銀行的私人銀行業務板塊主要以家族信托和全權委托這兩大單品為主。截至2020年末,中信銀行家族信托存量規模363.30億元,較上年末增長54.23%;興業銀行則是將家族信托和全權委托放在一個統計口徑之下,其家族信托和全權委托業務快速增長,2020年末存續規模92.41億,同比增長105.90%;中國銀行2020年的家族信托客戶人數同比增長了102.2%;平安銀行保險金信托業務2020年新增規模超150億元,為2019年的6.7倍,規模和增速均列市場第一。
“在國內居民財富快速增長的背景下,高凈值人群的財富管理將成為國內銀行最后盈利增長的爆發點,從國外銀行發展的歷程來看,私人銀行的大擴容將影響整個銀行業資產的結構,不過這對于我國來說,仍然需要漫長的時間過渡,而其中哪家銀行占得先機就會在未來脫穎而出。”對此,上海一家城商行分行負責人在受訪時向記者坦言。記者 胡金華 上海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