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高層首次釋放降準信號,大大超出市場預期。
7月7日,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指出針對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對企業生產經營的影響,要在堅持不搞大水漫灌的基礎上,保持貨幣政策穩定性、增強有效性,適時運用降準等貨幣政策工具,進一步加強金融對實體經濟特別是中小微企業的支持,促進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
今年以來,官方多次強調保持貨幣政策穩定性、堅持不搞大水漫灌、把握好貨幣供給總閘門,市場對此已達成共識,認為今年下半年的貨幣政策不存在降準降息的可能。然而,國常會此時再提降準,引發市場對貨幣政策調整的猜測。
多數市場分析人士認為,此舉并不意味著貨幣政策總基調的大幅轉彎。但考慮到市場對下半年資金面預期整體是中性偏緊的,國常會定調后將會出現反向修正,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資金面大概率會維持相對寬松,帶動利率進一步下臺階。
降準何時落地?
上次央行宣布降準是在2020年4月,時隔一年多,國常會再提"適時運用降準等貨幣政策工具 "。而從歷次國常會對于降準的表態看,提到降準并不意味著會立刻落地。
中信證券明明指出,2020年6月之前國常會提及降準均非常明確,直接提及“運用/出臺/實施/完善定向降準或普惠金融定向降準”。2020年6月份后國常會則籠統提及“綜合運用降準、再貸款等工具”后,降準政策并未落地。
“本次國常會提出‘適時運用降準等貨幣政策工具’可能更傾向于降低企業綜合融資成本的貨幣政策工具的籠統表述,并不意味著一定會有政策落地。”明明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7月15日將有4000億MLF到期,央行可能在此之前宣布降準并在7月15日起執行,同時回收MLF規模。“但歷史上也有兩次國常會重提降準后,央行并無動作的情況發生。所以是否進行降準仍需等待 ‘靴子落地’。” 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表示。
對于“降準”的時機,溫彬認為,需看國內通脹情況。受大宗商品價格影響,近期PPI增速較高。5月份PPI同比增長9%,CPI同比上漲1.3%。盡管PPI對CPI傳導受阻,但PPI上漲亦對通脹形成壓力。預計PPI增長高點已過,CPI仍將處于溫和通脹區間,這為降準提供了可能性。今年三季度末或是降準較好的時間窗口。
“降準”劍指何方
事實上,此前央行就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出臺多項舉措。
去年,央行通過引導LPR利率下行的方式,降低企業融資成本。目前來看,LPR利率已保持14個月的“按兵不動”。
中信建投宏觀經濟與固定收益研究團隊首席分析師黃文濤認為,此番降準不是為了釋放流動性,而是為了降低融資成本。
“從我國過去歷次降準的情況看,降準的時間、動因等存在不確定性,后續貨幣政策操作方式也存在不確定性。本次如果降準,可能為定向降準,也可能為普降。最大可能是通過降準替換大量到期的MLF,釋放更便宜的資金降低銀行成本,從而給中小企業降低融資成本。這應是降準的初衷(如有)。” 黃文濤表示。
“但降準不意味著大水漫灌。”黃文濤進一步表示,過去歷次降準當月的央行公開市場操作情況,在大部分降準月央行皆通過公開市場操作進行了資金凈回籠;僅有的兩次降準月同時出現較大額資金凈投放的情況,皆發生在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的特殊時期。
今年以來,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加權平均利率有所抬升,此次降準信號和前期存款利率定價機制改革等措施,皆有利于降低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融資成本,解決結構性問題。
國泰君安研報則認為,定向降準可能性最大,“置換MLF存在一定可能,全面降準可能性不大”。
究其原因,其首席宏觀分析師董琦表示政策層面將會采用更為精細的量價調控,用于支持實體經濟特別是小微、民營企業,與當前國常會會議的表述最為相近。與此同時,MLF在年內到期量最大的階段在年底,這種形式的時點更可能在四季度。不排除當前置換的可能性,“一方面緩解7月MLF到期量的擴大,另一方面邊際釋放部分超額流動性,這種方式大概率會介于定向降準和全面降準之間。”
若發生定向降準或降準置換MLF,影響幾何?董琦指出,定向降準主要針對“三檔兩優”中的部分股份制銀行和中小銀行,對銀行間流動性利好,但相對有限。對實體經濟,利于促進降低小微、民營企業貸款實際利率。整體而言,股債均有積極支撐,債市利好相對更充分。“未來一段時間,經濟格局是全球‘類滯脹’接力賽,短期‘比滯不比脹’,之后大概率會回到‘比脹不比滯’。”記者 劉佳 北京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