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經濟時代,看不見摸不著的算法時刻左右著消費者的選擇。一方面,它降低了消費者獲取信息的時間與成本,提高了企業經營效率,增加了多元化與人性化的服務與產品;另一方面,不良網絡平臺也開始利用偏見性、歧視性的算法,精準地進行個性化推薦,誘導消費。
那么,“大數據殺熟”究竟是如何“算計”消費者的,又會給市場帶來怎樣的負面效應?就此,記者采訪了中國政法大學副校長時建中。
“‘大數據殺熟’的背后是算法,算法的精準度實際上反映了一種能力。”時建中表示,算法本身是一種技術手段,經營者可以利用算法提升經營效率,但如果開發出帶有偏見性、歧視性的算法,同時把消費者行為數據利用起來,就可以很精準地進行個性化推薦,甚至個性化定價。
他認為,在消費者和網絡平臺間存在著巨大的信息不對稱,平臺所掌握的信息遠遠超過消費者。如果平臺企業沒有依法約束自己的行為,對其濫用市場優勢地位的行為就需要用法律武器來規制。
“‘十四五’藍圖所描繪的高質量發展需要競爭與創新的良好互動。市場監管的一個重要使命,就是要維護全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大市場。”時建中建議,要從包容審慎監管轉變為積極監管、協同監管、審慎監管和依法監管,為真正符合經濟規律、科技發展規律,且能夠給消費者帶來利益的商業模式保留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