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工作是一場轟轟烈烈的人民戰爭。醫護人員爭分奪秒挽救生命的雷神山醫院是戰場;科研工作者焚膏繼晷的實驗室也是戰場;還有一個看不見、摸不著的戰場,叫作辟謠。
《荀子》說,流言止于智者。當今時代,這個智者的名字應該叫作科學。疫情暴發伊始,黨中央就提出“堅定信心、同舟共濟、科學防治、精準施策”的總要求。向科學找答案,尊重科學規律,尊重科學精神,是打贏防疫攻堅戰的看家“法寶”。
信息時代媒介的發達,各類不實消息、虛假新聞找到了生存的空間,這也使得辟謠成為一種剛性需求。
如何抵御謠言、不實消息,避免其負面影響呢?答案是提高科學素養。良好的科學素養使人們具備科學知識,理智對待紛至沓來的各類消息,充分了解、配合政府部門的防疫措施,成為抵御謠言的最好“疫苗”。
不論是封閉小區、居家隔離,還是運用大數據排查、健康碼登記制度,如果沒有相對較高的科學素養,公眾不理解這樣做的必要性、科學性,很難相信抗疫部署能順利落地。也正是民眾具備了基本的科學素養,愿意配合防疫工作,我們才能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共同打贏這場人民戰爭。
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養的比例達到8.47%,而在2005年,這個比例僅為1.6%。衡量一個國家是否進入創新性國家的標準,公民具有科學素養的比例至少是10%。
疫情期間,已經充分讓我們認識到,科學素養是國民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公眾科學素養的提升,不僅能在突發事件時起到“疫苗”作用,日常生活中也能豐富精神文化生活,促進科學知識的普及、科學思想的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