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審批歷時超一年,國內首款CAR-T產品終于獲批上市。
6月23日,國家藥監局官網發布公告,宣布批準國內首個細胞治療類產品——阿基侖賽注射液上市,用于治療既往接受二線或以上系統性治療后復發或難治性大B細胞淋巴瘤成人患者。
該消息一出,業內人士歡欣鼓舞。目前,全球共有5款CAR-T產品獲批上市,中信證券研報預計,其2030年市場規模可達218億美元,推算阿基侖賽注射液當前適應癥市場空間超過10億元,“有望點燃細胞治療板塊投資熱潮”。
北京大學腫瘤醫院淋巴腫瘤內科副主任醫師應志濤告訴《華夏時報》記者,阿基侖賽注射液獲批對行業來說是個利好,后續也會有其他CAR-T產品陸續獲批。但后續入院會較為困難,因為“價格太高了”。
這款產品由復星凱特引進,復星凱特為復星醫藥與吉利德科學旗下公司美國Kite的合營企業,復星醫藥間接持有其50%股權。阿基侖賽注射液獲批上市也可以看作復星醫藥全球化創新研發合作的又一個重要里程碑。受此利好消息影響,復星醫藥A股6月23日開盤一度上漲超5%,后略有回落,截至收盤上漲1.76%,報68.41元/股。
定價備受關注
阿基侖賽注射液商品名為奕凱達,是一種自體免疫細胞注射劑,靶向CD19,使用CAR-T技術。
CAR-T技術的原理是,通過基因工程,為人體內的T細胞裝上一個名為CAR的GPS定位系統,這樣改造之后,T細胞就會像導彈一樣,精準地奔向癌細胞或者被病毒感染的細胞,并將這些腫瘤細胞或者被病毒感染的細胞殺死,多用于淋巴瘤、白血病、骨髓瘤等血液瘤。
目前,全球共有5款CAR-T細胞療法獲批上市,分別為諾華的Kymriah(2017年8月獲批)、Kite的Yescarta(2017年1月獲批)及Tecartus(2020年7月獲批)、Juno Therapeutics的Breyanzi(2021年2月獲批)以及BMS/Bluebird Bio的Abecma(2021年3月獲批)。
此次國內獲批上市的阿基侖賽注射液,就是復星凱特將上述5款中的一款——Yescarta,進行技術引進。復星醫藥方面提供的資料顯示,該產品是根據Yescarta經技術轉移并擬于中國境內(不包括港澳臺)進行本地化生產。復星凱特獲得其在中國大陸、香港特別行政區和澳門特別行政區的技術及商業化權利。
美國Kite進行的ZUMA-1注冊臨床研究結果顯示,Yescarta在101例復發/難治性大B細胞淋巴瘤成人患者中,最佳客觀緩解率(ORR)為83%,完全緩解率(CR)達到了58%;隨訪≥4年(中位數,51.1個月)。這意味著,Yescarta可為患者帶來持久緩解,中位總生存期為25.8個月,4年OS率為44%。
2018年8月,阿基侖賽注射液的中國境內橋接臨床試驗獲國家藥監局批準;2020年2月,復星凱特向國家藥監局遞交阿基侖賽注射液的上市申請;2021年6月,阿基侖賽注射液正式獲批上市。
值得注意的是,CAR-T產品定價普遍高昂。目前業內均在重點關注復星凱特將會如何給阿基侖賽注射液定價。可以參考的一個數字是,海外Yescarta的定價高達37.3萬美元,約合242萬元。這也為美國Kite帶來巨大收益,2018年至2021年一季度,Yescarta銷售額分別為2.64億美元、4.56億美元、5.63億美元、1.60億美元,銷售額持續增長、放量迅速。
不過,多位業內人士坦言,國內CAR-T產品的定價相較海外或將打折。但對具體的定價區間說法不一,有觀點認為至少將保持在100萬元左右,也有觀點認為會集中在40-50萬元水平。目前,關于該產品的定價,復星醫藥方面未有回應。
商業化如何落地
除了價格,阿基侖賽注射液商業化如何落地亦備受關注。
與傳統藥品不同,CAR-T產品屬于個人定制化藥品,即通過采集患者血液,把白細胞分離出來,送往制藥公司,進行體外基因工程修飾,再回輸給患者,使T細胞可以識別特定腫瘤靶點,激活自身殺傷力將腫瘤置于死地。
這意味著,患者“一個人就是一個批次”,這不僅造成了CAR-T產品價格的居高不下,也導致其大規模商業化受到挑戰,生產周期、產品質控方面存在限制。
“由于患者接受治療時,已經經過多周期化療方案治療,可能患者體內細胞數量不足,或者狀態不佳,導致細胞采集不成功或者培養不成功。而CAR-T細胞培養通常需要3周左右的時間,部分患者由于病情進展較快,不能等待細胞回輸。”應志濤說。
復星醫藥方面提供的資料亦指出,細胞治療產品是個人定制藥品。即使是同一靶點,因基因設計和工藝不同有可能造成質控檢項和標準的不同,不能照搬。此外,作為活細胞藥品,制備對環境潔凈度要求極高。每個患者是一個獨立批次,每批產品都需全面檢測。因此只有嚴謹的生產工藝和嚴格的質量控制,能夠最大限度地保證臨床的安全和療效,以及較短的產品制備周期、較高的制備成功率。
關于產能方面,復星醫藥方面提供的資料顯示,復星凱特近10000平方米的CAR-T產業化生產基地已在張江創新藥產業基地建成并正式啟用;此外,其還擁有2000平米的細胞治療研發中心和創新人才團隊。
此外,CAR-T產品的不良反應亦值得關注。曾有業內人士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CAR-T產品在臨床試驗過程中,存在引發嚴重不良反應的風險。“理論上說,在末線治療用細胞免疫療法的副作用可能比較大,根據兩個在美國已經上市的產品和一些目前在臨床試驗中在研的產品也發現有可能引發細胞因子風暴這種炎癥,或者是像神經毒性這些不良的副作用。”
這代表在CAR-T產品的使用中,對醫生的要求較高,需要其及時、規范地處理不良反應。此前的部分臨床試驗中,曾出現過患者接受CAR-T輸注后,因不良反應死亡的案例。目前,臨床上已經有了較好的副作用控制和干預手段,包括使用激素和IL-6受體拮抗劑托珠單抗。
目前來看,對于復星凱特的阿基侖賽注射液如何臨床應用,仍需藥監局、衛健委等有關部門出臺更多監管細則。
如今,CAR-T已成為全球研發熱點,中國尤甚,臨床試驗數量呈井噴之勢,資本紛紛涌入。華創證券研報顯示,國內處于臨床階段的CAR-T療法,有122項處于I期臨床,75項處于II期臨床,4項處于III期臨床。
不過,有部分業內人士擔憂CAR-T賽道或將出現靶點扎堆的同質化競爭。不僅全球獲批上市的5款產品中,其中4款均靶向CD19。而據華創證券研報統計,全球在研的CAR-T療法,也有129項臨床研究集中在CD19靶點,位居第二的是BCMA靶點,僅有30項,相差四倍不止。并且,CAR-T產品主要應用于血液瘤領域,患者基數相對較小,市場空間有限。
《醫藥生物行業2021易凱資本中國健康產業白皮書》認為,這種競爭局面和PD-1/PD-L1領域非常類似。CAR-T以及在血液瘤領域能夠證明自己具有商業化能力(研發報證、規模化生產、銷售體系)的公司才具備投資價值,而對于其他處在商業化前期階段的企業,必須要有過硬產品(更確切的療效、更好的安全性、更低的成本)來證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