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室故事
在醫院風濕免疫科門診,經常看到坐著輪椅或是拄著拐就診,疼得齜牙咧嘴的患者,每當這個時候都不禁感慨:“又是個痛風受害者。”果不其然,這些患者無一例外都是關節又紅又腫。
醫生開了抗炎止痛藥,吃到關節不疼不腫。但不少患者卻說我不怕疼,我能忍,治病就行,不用止痛。“止痛藥有副作用能不吃就不吃。”這都是門診中病人常見的擔心。的確,痛風扛上幾天,關節疼痛也能自行好轉,為什么要吃止痛藥物呢?很多病人吃上幾天,關節沒有那么疼了,也就把藥停了。為什么要吃藥吃到不疼不腫呢?今天我們就來解答一下這些疑問。
名詞解釋
痛風
一般指的是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由單鈉尿酸鹽結晶沉積引起的或更常由已形成的沉積物釋放單鈉尿酸鹽結晶引起的開始于滑膜的劇烈炎癥反應。劇烈的炎癥反應在局部刺激,引起炎性疼痛。痛風發作的時候局部關節可表現出紅、腫、熱、痛的情況,這就是炎癥最典型的表現。而炎癥持續的時間越長,痛風反復發作次數越多,越容易出現局部關節的破壞,而導致慢性痛風性關節炎。因此在急性期足量、足療程的應用抗炎藥物是非常必要的。
關節疼痛腫脹因炎癥未消
急性痛風發作導致疼痛的元兇為炎癥,因此治療過程中應用的止痛藥實際上是抗炎藥物,這些抗炎藥物包括全身用和關節腔內注射糖皮質激素、非甾體類抗炎藥、秋水仙堿等,炎癥被抑制住了,關節自然也就不疼了。當然,痛風的治療絕不限于急性期抗炎的治療,等關節不疼不腫了,開始降尿酸治療,才是杜絕痛風復發的最根本的做法。
痛風的止痛藥有哪些?具體認識一下這些藥物的作用以及常見副作用。
■非甾體類抗炎藥
常見的有布洛芬、雙氯芬酸鈉、洛索洛芬、吲哚美辛、依托考昔、塞來昔布等,但這類藥物在肝腎功能不全,存在活動性消化道疾病的患者中應慎用。
■秋水仙堿
嚴重肝腎功能不全的患者不能使用此類藥物。正在或近14天內應用過大環內酯類抗生素、環孢素、他克莫司、胺碘酮、維拉帕米等藥物的患者應慎用或減量應用。短期應用最常見胃腸道癥狀,包括腹瀉、腹痛、惡心、嘔吐等。
■糖皮質激素
糖皮質激素常見副作用是感染風險,導致血糖升高、血壓、血脂代謝異常、消化道出血風險等,如果患者發作時存在疑似或明確的感染、合并糖尿病以及處于術后期(糖皮質激素可能會增加切口愈合不良風險)就盡量不選擇糖皮質激素。
這些藥物的作用及副作用都得到了充分的研究,在不存在上述用藥禁忌的患者中,短期應用這些藥物治療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絕對是“利大于弊”。
關節仍有疼痛和腫脹時證明炎癥仍未消退,因此患者自己能夠把握的是至少要吃到不紅不腫。
急性疼痛后需降尿酸治療
患者感覺發作后應盡快開始治療,越早開始治療,緩解越快越徹底,患者應在發作期間堅持治療,一般可在癥狀緩解后減少劑量。
一般可在發作完全緩解后的2至3天內停止治療,如能在癥狀出現后的12至36小時內開始治療,大多數患者最多只需要5至7日的抗炎治療。
急性期過后要開始降尿酸治療,在降尿酸治療的頭幾個月一般要繼續應用低劑量抗炎藥物,降低再次發作的風險,因為降尿酸治療的早期常見痛風復發。
提醒大家注意,急性疼痛期過后,一定要開始正規的降尿酸治療,有過痛風發作的患者,很難通過飲食控制將尿酸控制在痛風不會復發的范圍。飲食控制的同時,建議規律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