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春節,有更多的人正在返鄉!
過去三年,無數人被阻隔在千里之外,家鄉成為回不去的遠方。隨著疫情防控進入新階段,回家過年被賦予了最熱烈的期盼。
根據官方初步分析研判,2023年春運期間客流總量約為20.95億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長99.5%,恢復到2019年同期的70.3%,創下近幾年新高。
(資料圖片)
我們熟悉的春運,終于要回來了。
不過,今年的春運與似乎往年不一樣,很多事情已經在時光流轉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01
中國人不愛搞錢了?
有一個很反常的現象,喜歡搞錢的中國人,今年居然早早開啟了假期模式。
元旦前后,深圳街頭的很多商鋪就已經歇業大吉了,大門上赫然貼著“春節放假通知”,假期跨度足足長達一個月。
比如我租住小區樓下的一個大型理發店,從12月23日就集體放假,一直到2月1日才復工;甚至不少去年一年慘淡經營的餐飲店老板,都提前歸鄉。臘月十五剛過,小區周邊就已經有過半商鋪閉店,而往年要在小年后才會迎來歇業高潮。
甚至連全國最牛街道辦南山區“粵海街道”也緊跟風潮。
公司所在大廈內一家火爆的自選菜餐廳從12月31日起,居然大手一揮,也直接歇業一個月。要知道,這可是寸土寸金的粵海街道,每平租金至少在200元/㎡。關停一個月,意味著凈虧損大幾萬。
無獨有偶,杭州也出現了類似的一幕。不少網友反映,今年不少商鋪提前打烊。
按理來說,2022年12月,疫情防控進入新階段,零售和餐飲會迎來一波復蘇,再疊加年前消費高峰,從元旦到小年前這段是時間正是搞錢的好時機,但不少店鋪卻率先迎來放假潮。
其實,這背后的原因無非兩點。
首先,12月中下旬,多地市民正經歷第一波新冠感染高峰,大部分人在元旦前后“陽康”。但“陽康”后,感染者普遍出現全身乏力、精神萎靡、咳嗽等癥狀,大約2-3周才能恢復。
另外,在與病毒抗爭的過程中,恐慌、脆弱、無助等復雜情緒反復沖擊,使得大家對健康、金錢、親情、自我有了更多的思考。
提前返鄉過年,或許正是大家對生命、生活有了新的感悟。
其次,回家的路不再蜿蜒曲折,歸途變得前所未有的急切。
在疫情之前,我國春運客流在高峰時期逼近30億人次,相當于全體中國人民進行兩次搬遷,為世界人口遷徙規模之最。
不過,從2020年開始,受疫情影響,以及健康碼、行程碼、就地過年帶來的限制,人口大流動空前萎縮。
許多人被限制在一省乃至一市之地,春運客流腰斬再腰斬,萎縮到8.7億人次,降幅之大,可謂空前絕后。
(數據來源:交通運輸部)
可喜的是,2023年隨著防疫政策優化,春運大勢再起。官方預計,2023年春運期間客流總量約為20.95億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長99.5%。
雖然距離歷史上巔峰的30億人次仍然有較大差距,但這也是2020年疫情暴發以來的客流新高。
疫情三年,復蘇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的,但積極信號正在出現。盡管時值隆冬時節,但歸鄉人的熱情卻令祖國大地重新煥發一片盎然生機。
冰雪消融終有日,陰霾散盡毋庸疑,春運來了,春天還會遠嗎?
02
人口遷移方向大轉變
第二個讓人感到意外的是,春運背后人口遷徙的方向也在發生變化。
橫跨“黑河-騰沖”的胡煥庸線,是中國經濟與人口的重要分界。這條線的西北一側,有中國64%的土地和4%的人口,僅貢獻了中國4.3%的GDP;而東南一側,36%的土地和96%的人口,卻貢獻了中國95.7%的GDP。
在這種經濟發展格局下,我國中西部人口大規模向東部流動。
從歷年春運來看,東部、東南沿海城市是人口主要遷出地,而中西部則成為人口主要遷入地。因此,一到春節,東南部地區特大城市、大城市紛紛上演“空城計”。
不過,春節空城指數,是個反向指標。
春節空城越嚴重,恰恰說明外來人口越多,經濟活力、城市吸引力就越強。相反,凡是春節擁堵加劇、限號限行不停、商場影院一座難求的城市,人口外流的比例就越大。
通常來說,外來人口占比越高,一個城市春節空城率可能就越高。
然而,從2021年的數據來看,中國空城率排名第一的并非北上廣深。東莞,以73.6%的碾壓性優勢,成為外來人口占比最高的城市。
外來人口是指當前居住地與戶口登記地不一致的人,具體是指在本市居住半年以上但戶籍在其他省市的人口。
東莞外來人口占比之所以如此高,與當地制造業發達有緊密的聯系。
上世紀80年代,東莞開始承接香港紡織、制鞋箱包、玩具等傳統制造業,90年代初,中國臺灣地區及日韓IT制造業大舉進入,東莞逐漸形成以代加工為主的外向型經濟。到2021年,東莞外向依存度已經高達140.5%。
這背后龐大的產業工人扮演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東莞的產業工人主要以外來務工人員為主,尤其是來自湖南、四川、江西等嗜辣省份,據說買菜大媽能根據辣椒賣得好不好,比政府統計數據更早感知到東莞的經濟運行情況。
當然,僅以外來人口占比來衡量一個城市春節的空城率有失偏頗。比如,深圳1768萬常住人口中,土著人口卻鳳毛麟角,之所以外來人口占比低于東莞,是因為戶籍人口在過去十年中出現大幅增長,增幅高達124%,是東莞的兩倍之余。這些戶籍人口中,絕大多數要參與春運。
雖說如此,但外來人口人還是可以成為一個城市春運空城率的重要參考指標,它基本與當前春運熱門遷出城市相符。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東部地區仍是虹吸人口的主要區域,但人口已經呈現出加速向中西部回流趨勢。
百度遷徙平臺顯示:截至1月17日,節前全國十大人口遷出地,依然有那些老面孔:廣東、江蘇、浙江……但像四川、河南、湖南等這些內陸省份,如今居然擠入了春運熱門遷出地前七。
如果結合去年春節后人口遷移方向來看,更是大有玄機。
2022年節后遷徙規模達到峰值的是2月6日(正月初六),全國十大人口遷入地中,赫然出現了四川、湖北、湖南等省份。
這說明,這些地區人口回流速度加快。
從國家統計局數據來看,2021年我國人口流動整體依然呈現“東遷”和“南下”的格局。但2021年東部地區口凈流入規模出現明顯回落;與之相對應的是,2020年中部地區人口凈流出達到180萬人,而2021年則接近凈流入(-0.2萬人)。
這在一定程度上或與疫情干擾有關,但也與區域經濟發展格局改變相關。
近幾年,隨著內陸地區交通、城市基建和營商環境的改善,中西部承接了大量的沿海產業轉移。這也意味著,內陸經濟越來越有活力,本地就業機會增加。當地人能在家門口或者鄰省鄰市就近打工。
比如重慶,從2019年到2021年,全市外出農民工人數連續3年持續下降;與之相對應的,是重慶本地農民工的持續增長。
隨著大量人口就近就業,未來春運的形態或將徹底改變。
03
回家的路越來越近
最后一點是,回家的路變得越來越“短”。
不知道從何時開始,列車組基本被高鐵動車所取代,那些曾經活躍了近200年的的綠皮火車悄然退出了歷史舞臺。
我國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條高鐵是2008年8月1日開通運營的京津城際鐵路,經過十四年的發展,中國高鐵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華麗轉變。截至2022年底,我國高鐵運營里程達到4.2萬公里,穩居世界第一。
而隨著高鐵的迅猛發展,中國高鐵網正從“四橫四縱”擴展到“八橫八縱”,高鐵網越織越密,960多萬平方公里的神州大地上,高鐵飛馳,讓回家的路變得更加順暢。
高鐵網甚至已經生長出覆蓋縣級城市的“毛細血管”。
目前,我國已經有8個省份實現“市市通高鐵”,分別為福建、安徽、江蘇、江西、河北、廣東、河南和湖南。另外,像湖北、山東、浙江等省份也規劃在“十四五”完成“市市通高鐵”。
而在“市市通高鐵”的基礎上,不少地區正在推動“縣縣通高鐵”。其中,江蘇一共有40個縣,其中26個縣已開通高鐵;安徽規劃5年后83% 以上縣(市)通高鐵。
這極大縮短了回家的時間。
我的老家在江西省宜春市下面的一個縣級市,在沒有通高鐵之前,春節回家需要先坐12個小時的綠皮車到南昌,然后再花1.5小時中轉,加上候車和換乘,回一趟家的時間成本在16個小時左右。但通高鐵后,4個小時直達,足足縮短了12個小時。
高鐵,正讓春節回家變得更容易!
而且高鐵動車組越來越成為鐵路旅客運輸的主力軍。2019年全國鐵路旅客發送量36.6億人 ,高鐵動車組旅客發送量約占鐵路旅客發送量的70%,到了2021年這個比例進一步提升至76%。
按照目前列車組構成,你回家購買的火車票70%以上是高鐵動車。
從以往的幾條“主動脈”到如今覆蓋縣級城市的“毛細血管”;從綠皮火車到如今奔馳在廣袤土地上的“復興號”;從以往的舟車勞頓到如今的軌道之上千里同城,中國的人民群眾深切的感受到鐵路發展帶來的時代紅利。
2023年,一定會越來越好!
前瞻經濟學人APP產業觀察組
更多行業研究分析詳見:
【1】《2022-2027年中國高鐵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前瞻產業研究院
【2】《城市產業畫像系列:2022年廣東省產業全景分析報告》,前瞻產業研究院
同時前瞻產業研究院還提供產業大數據、產業研究、政策研究、產業鏈咨詢、產業圖譜、產業規劃、園區規劃、產業招商指南、IPO募投可研、IPO業務與技術撰寫、IPO工作底稿咨詢等解決方案。
參考資料:
【1】《高鐵實現“公交化”,距離進入“小時圈”》,中國新聞周刊
【2】《活久見!超大特大城市,又開始“空城”了》,國民經略
標簽: 人口遷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