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依舊肆虐全球。近日,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的研究人員調查了超過1000名新冠感染患者,結果發現,大約30%的患者出現新冠急性后遺癥或長期后遺癥。
出現新冠長期后遺癥的概率以及背后的具體機制依然是一個謎。世界衛生組織(WHO)在去年對新冠長期后遺癥的評估中估計,多達20%的感染者會面臨這種情況。為什么有些人會受到這種情況的影響,而大多數人可以從中康復呢?這仍在研究中。
有超過200種癥狀與新冠長期后遺癥相關。而疲勞、呼吸急促、認知功能障礙、肌肉酸痛、抑郁、胸痛和持續咳嗽是世界衛生組織用來診斷新冠后遺癥的一些明確癥狀。
研究中,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研究人員分析了2020年4月至2021年2月期間,在門診項目中登記的1038名新冠感染患者。雖然有些人必須住院,但還有一些人則被視為門診病人。
研究發現,其中309人患上新冠長期后遺癥。雖然疲勞和呼吸急促是住院患者報告出現最多的癥狀,但門診患者中,報告嗅覺喪失的最多。
從分析的小樣本量來看,研究人員發現,有住院病史、糖尿病史和較高體重指數(BMI)的個體更有可能患上新冠長期后遺癥。令研究人員感到驚訝的是,種族、年齡和社會經濟地位,三個與新冠嚴重程度和較高死亡風險相關的因素,并未被發現與后遺癥有關。
研究人員承認,這項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患者對癥狀的報告是高度主觀的,有關患者既往狀況的信息也有限。研究人員還指出,這需要更好的工具來更準確地診斷病情。
題為Factors Associated with Post-Acute Sequelae of SARS-CoV-2 (PASC) After Diagnosis of Symptomatic COVID-19 in the Inpatient and Outpatient Setting in a Diverse Cohort的相關研究論文發表在《普通內科醫學雜志》(Journal of General Internal Medicine)上。
前瞻經濟學人APP資訊組
論文原文: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1606-022-07523-3
標簽: 長期后遺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