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起搏器的電池電量不足時,通常必須通過手術更換整個植入物。因此,科學家們正在開發一種無創電池充電系統,該系統利用外部施加的超聲波來進行充電。
舉例來說,電磁感應已經用于為智能手機等設備的電池充電,但它只能在大約 1.5 厘米(0.6 英寸)的距離上工作。磁共振是另一種方法,不過其磁場可能會受到藍牙和 Wi-Fi 等其他無線通信頻率的干擾。
考慮到這些和其他限制,韓國科學技術研究院 (KIST) 的一個團隊宣布,他們開發了一種可應用于人體植入物的超聲波動力發生器。它利用了所謂的摩擦電效應,其中某些材料在相互摩擦時會帶電,這也是梳頭時產生靜電荷的原因。
在外部施加超聲波時,會導致鐵電材料的薄層在兩個電極層之間來回振動,最后產生電流,為電池充電。
研究人員在實驗室對該裝置進行了測試。結果顯示,它可在6厘米的距離處充電超過8毫瓦的功率,這足以同時操作200個LED或在水下傳輸藍牙傳感器數據。
研究人員表示,這表明電子設備可以通過超聲波來進行無線充電。如果未來設備的穩定性和效率進一步提高,這項技術可應用于為植入式傳感器或深海傳感器無線供電。
該研究論文題為“Ferroelectrically augmented contact electrification enables efficient acoustic energy transfer through liquid and solid media”,已發表在《能源與環境科學》期刊上。
前瞻經濟學人APP資訊組
論文原文:https://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landing/2022/ee/d1ee02623b
標簽: 無線充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