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溫和的新冠癥狀也有損大腦?老年人中更為顯著
據美國《科學時報》報道,數十項研究表明,即使是得了最輕微的新冠肺炎,大腦也會受到損害。據發表在《自然》雜志上的論文,英國牛津大學的研究人員調查了50歲以上新冠輕度患者。研究顯示,感染新冠后平均4.5個月對大腦產生了諸多影響。新冠肺炎的幸存者在灰質厚度和大腦中與氣味相關的區域的組織損傷方面下降得更多。他們的整個大腦尺寸都縮小了,認知功能也下降了。與沒有感染的受試者相比,影響范圍在0.2%到2%之間。所有這些不利影響在老年人中更為顯著。未來腦成像研究的一個關鍵問題是,這種腦組織損傷是否會在長期內得到解決。目前尚不清楚在這個階段新冠肺炎對大腦的影響是否可逆。
瑞士研究:疫苗抗奧密克戎有成效!第三劑可降低傳染力超過5倍
瑞士日內瓦病毒研究中心團隊研究,接種疫苗對新冠原始病毒株、Delta、Omicron的傳染性差異,結果顯示,接種2劑和3劑的突破性感染幾率相同,但在突破性感染后,接種3劑比2劑的傳染性病毒載量大幅降低超過5倍,而這項研究已被刊登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研究顯示,Delta與Omicron都有明顯的突破性感染能力,其中又以Omicron BA.1更強,再比較接種2劑疫苗發生突破性感染中,Omicron的傳染力更高,但其感染者的活病毒載量低于Delta的感染者,并發現接種3劑疫苗,能將Omicron突破性感染的傳染性病毒載量降低5倍以上。
科學家解開“肩膀之謎”
一項新研究顯示,人類胎兒的鎖骨在胎兒出生前生長得比較慢,然后在幼兒期再次加速生長——這可能是一種進化上的妥協,使得人類相對較寬的肩膀在分娩時能夠穿過骨盆。相關論文發表于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研究小組測量了頭骨、肩膀、上臂、骨盆、大腿和脊柱中各種骨骼的長度。Morimoto說,一般來說,脊柱的生長不受出生限制的影響,所以它可以作為比較其他骨骼生長速度的良好基礎。研究人員證實,這3個物種的頭骨生長速度在出生前都有所下降。其他骨骼,如手臂和骨盆,在子宮中生長穩定,但在出生后加快了生長速度。
這種天然致幻劑有助治療抑郁癥
一項研究發現,賽洛西賓這種天然存在的致幻劑能通過增加大腦功能網絡的連接,讓難治性抑郁癥患者產生治療反應。這種機制在傳統抗抑郁藥物艾司西酞普蘭中未觀察到。這一結果增進了我們對難治性抑郁癥背后通路的理解。相關研究發表于《自然-醫學》。研究發現,整體而言,賽洛西賓療法具有快速、可觀、持久的抗抑郁效果,療效顯著超過艾司西酞普蘭。抑郁癥狀的緩解與大腦功能網絡的連接增加顯著相關。這些大腦模塊結構的顯著變化提示了賽洛西賓的迅速作用對腦功能具有一種“留存”效應。在使用艾司西酞普蘭的患者身上沒有觀察到這種變化。
新發現的放線菌具有生產抗癌新藥的潛力
放線菌可以用于生產抗生素和抗癌藥物等多種臨床用藥。其中,一些稀有的放線菌雖然已被收錄,卻未被充分研究。近日,在一項發表于《美國科學院院刊》的新研究中,科學家發現一種名為Lentzea flaviverrucosa的放線菌具有生產新藥的潛力。研究人員發現,這種放線菌可以制造哌啶類分子,這類分子中包含具有藥物活性的結構。進一步分析后,他們發現這種放線菌基因組中存在罕見的超基因簇(supercluster)區段,可以表達兩種不同的生物活性分子,隨后這兩種分子可以通過化學反應聚合在一起,得到肽類生物活性分子。研究人員表示,這種放線菌制造的分子可能有助于抗擊某些類型的卵巢癌、纖維肉瘤、前列腺癌和白血病等疾病。
過去200萬年里古人類分布深受氣候變化影響
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一篇人類演化研究論文指出,過去200萬年里的古人類分布受到地球氣候變化的嚴重影響。這項研究通過使用大量數據,為人類演化歷史提供重要見解。該論文稱,在過去的500萬年里,地球從上新世(530萬-260萬年前)溫暖潮濕的氣候變成了更新世(260萬-1萬年前)寒冷干燥的氣候。這段時間里,地球繞日軌道的變化(也稱米蘭科維奇循環)影響了氣候,提示當代科學家尋找天文現象導致的氣候變化與古代人類遷徙之間的關系。然而,證明這一關系所需的完整古氣候數據集卻無從獲得。
全球許多沿海城市地面下沉的速度快于海平面上升速度
《地球物理研究通訊》上發表了一項新研究。根據這項研究,各大洲的沿海城市正在以相當快的速度下沉,這進一步加劇了在相對較近的將來發生大規模人口遷移和基礎設施破壞的風險。科學家們利用衛星數據,研究了六大洲99個沿海城市的下沉速度,并觀察到這些城市下沉的速度比海平面上升的速度要快。作為這項研究的一部分,三分之一的城市記錄了每年超過0.4英寸的沉降率,這是一個相當令人擔憂的數據。
國際最新研究:大氣極端條件令南極冰架更脆弱
近日,《通訊-地球與環境》最新發表一篇氣候變化研究論文指出,2000年至2020年間,圍繞南極半島拉森冰架的冰山崩解事件(會形成新的冰山),有60%由極端大氣條件引發。這項研究認為,在未來變暖預估下,同樣的過程或將使拉森C冰架面臨崩潰風險。該論文稱,南極的冰架坍塌事件被認為加速了大陸冰損失,促成海平面上升。“大氣河流”是高濕的狹帶,在大氣中像河流一樣移動。這些“流”起源于亞熱帶或中緯度地區,會導致熱浪、海冰融化和海洋涌浪,這會導致冰山崩解、冰架坍塌。近幾十年里,南極半島的拉森A和拉森B冰架分別于1995年和2002年急劇崩塌。這些事件被認為與冰面融化以及風暴帶來的海洋波浪相關壓力有關。
來自中國!第五種最高精度量級原子光頻標問世
從中科院精密測量院了解到,該院研究團隊成功研制不確定度達3×10-18的鈣離子光頻標,即105億年偏差不到1秒,使我國擁有了國際上第五種不確定度指標達到10-18量級的光頻標。相關成果近日在《應用物理評論》上發表。中科院精密測量院高克林研究團隊解決了黑體輻射頻移、多普勒頻移、微運動效應、電四極頻移等影響鈣離子光頻標不確定度的關鍵物理問題與技術難題。其中,研究人員將離子阱置于液氮低溫環境中(78 開爾文),液氮容器采用導熱性良好的無氧銅材料,以及在液氮容器與真空腔間加入頂針等設計,極大地降低了離子阱在豎直與水平方向上的移動。
哈勃望遠鏡確認有史以來最大彗星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近日表示,哈勃空間望遠鏡發現了有記錄以來最大的彗星。據估計,這顆名為C/2014 UN271的巨大彗星的彗核直徑超過129公里。僅僅是彗核就比其它彗星大50倍,其質量約500萬億噸,是典型彗星質量的10萬倍。發表在《天體物理學快報》上的一項研究概述了彗星的尺寸測量結果。科學家們認為這顆彗星來源于奧爾特云。奧爾特云是太陽系最遙遠的區域,那里存在大量彗星。
科學家觀察到來自新星爆發的宇宙線
蛇夫座附近的RS Ophiuchi新星系統是由白矮星和紅巨星組成的雙星系統。白矮星會奪取紅巨星的物質形成一個殼層,當殼層內的溫度和壓力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就會發生新星爆發,將殼層吹走。這一現象每15年就會發生一次。近日,大型大氣伽瑪射線契倫科夫望遠鏡(MAGIC)記錄下了該系統的新星爆發。新星爆發后,激波穿過紅巨星的星風和圍繞雙星系統的星間介質傳播,并將粒子加速到接近光速,產生伽馬射線。MAGIC記錄下了此次爆發輻射出的250千兆電子伏(GeV)高能伽馬射線,是目前探測到的新星最高能量。新星爆發相較于超新星更為常見,天文學家由此能研究更近范圍內產生的宇宙射線。相關報道發表在《自然·天文學》上。
罕見!極危物種華蓋木30多年來首次開花
近日,云南省林科院昆明樹木園內,一棵極危物種華蓋木開花了。據悉,該華蓋木于1987年定植在昆明樹木園,此次是歷時30多年來首次開花,標志著在昆明引種華蓋木工作初步成功。從野外僅發現52株,到目前人工繁育、回歸自然定植超過1.5萬株,華蓋木的保護創造了極小種群物種保護的典型案例。《云南省極小種群野生植物保護名錄(2021版)》已不再收錄華蓋木。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昆明植物園主任孫衛邦介紹,從名錄中退出意味著華蓋木脫離了滅絕的風險,搶救性保護目標已經實現。
泛瘤種精準靶向治療藥物維泰凱在中國獲批
近日,泛瘤種精準靶向治療藥物維泰凱(拉羅替尼)獲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準,該藥物將用于符合下列條件的成人和兒童實體瘤患者——經充分驗證的檢測方法診斷為攜帶神經營養酪氨酸受體激酶(NTRK)融合基因且不包括已知獲得性耐藥突變;患有局部晚期、轉移性疾病或手術切除可能導致嚴重并發癥的患者,以及無滿意替代治療或既往治療失敗的患者。
中國散裂中子源大氣中子輻照譜儀研制成功
據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消息,4 月 2 日 15 時 20 分,中國散裂中子源(CSNS)大氣中子輻照譜儀成功出束,束流性能測試與預期相符,這標志著譜儀設備研制與安裝成功。大氣中子輻照譜儀是當前中國唯一的大氣中子地面模擬加速測試平臺,也是 CSNS 繼多物理譜儀后完成建設的第二臺合作譜儀,可提供與大氣中子能譜相匹配、能量范圍覆蓋 meV~GeV 的高通量中子束流。該設備將為新型半導體器件、大規模集成電路、關鍵電子設備、新型功能材料、生物輻照效應、核數據與測量等方面提供大氣中子加速輻照試驗環境,填補中國在該領域的空白,為中國在航空、航天、通訊、能源及高性能計算等領域的高新技術開發與行業標準制定,提供先進且功能強大的大氣中子測試與科研平臺。
太空三人組即將撤離天和空間站,搭乘神舟十三號返回地球
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官網 4 月 14 日消息,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已完成全部既定任務,將于近日擇機撤離空間站核心艙組合體,返回東風著陸場。2021 年 10 月 16 日,搭載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 F 遙十三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并與同日將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 3 名航天員送達天和核心艙。截至 4 月 15 日,神舟十三號航天員已在空間站駐留 180 天。目前一切準備就緒,只待神舟十三號航天員乘組安全返回。
NASA因燃料泄漏第三次推遲登月火箭系統測試
據美聯社報道,當地時間14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第三次推遲對最新型“太空發射系統”(SLS)運載火箭的點火測試,原因是移動發射裝置出現燃料泄漏。據報道,發射試驗原計劃于當地時間14日在佛羅里達州卡納維拉爾角的發射場進行。報道稱,泄漏出現在發射團隊剛開始將燃料裝入火箭的核心級之時。但NASA官員表示,在測試前已經檢查了系統是否泄漏。NASA官員還表示,他們正在評估下一步行動。該測試被稱為“濕彩排”(Wet Dress Rehearsal),“濕彩排”模擬了發射的每個階段,而火箭并不會真正離開發射臺。測試過程中,過冷的液態氫和液態氧將從地面系統加載到太空發射系統中,就像真正發射中一樣。
“挑戰杯”,上海交通大學再創佳績!
由共青團中央、中國科協、教育部、中國社會科學院、全國學聯、四川省政府共同主辦,四川大學承辦的第十七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閉幕式暨“科創先行 強國有我”網絡主題活動舉辦。經過參賽師生近2年的辛勤付出和精心準備,交大學子再一次展現出矢志創新、科研報國的優良品質,踐行了“請黨放心,強國有我”的青春誓言,榮獲特等獎2項,一等獎2項,三等獎2項;學校也以總分全國第五名的成績捧得“優勝杯”,同時獲評“優秀組織獎”。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獲批秦創原“科學家+工程師”隊伍11項
近日,陜西省科技廳公布了首批“科學家+工程師”隊伍入選名單,西電共有11支隊伍成功入選,其中2支隊伍以學校作為牽頭單位入選,9支隊伍以學校教師作為首席科學家入選。 秦創原“科學家+工程師”隊伍是以高校和科研院所專家人才(科學家)為核心,以企業工程技術人員等(工程師)協作為基礎,以企業或高水平創新平臺為依托,以攻克產業重大技術難題、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孵化科技企業為目的,形成科學家與工程師相對固定合作模式和工作機制的科研(產業)創新團隊。據悉,本次全省共有200支團隊入選。
南昌大學物理與材料學院入選“中國物理學會科普教育基地”
近日,中國物理學會公布了首批科普教育基地名單,全國共認定了22個基地單位,其中南昌大學物理與材料學院成功入選,這也是江西省唯一入選的單位。 中國物理學會“科普教育基地”旨在為組織和鼓勵物理學及其相關領域的科研、教育機構參與科普活動,依托各地域資源形成規范、健全的科普服務網絡,不斷提升物理學科普公共服務能力和質量。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