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官網,鄧宏魁教授團隊在干細胞制備技術方面獲得重要突破。他們首次使用化學小分子誘導人成體細胞轉變為多潛能干細胞,未來可用于治療糖尿病、重癥肝病、惡性腫瘤等重大疾病。
多潛能干細胞在細胞治療、藥物篩選和疾病模型等領域具廣泛應用價值,是再生醫學領域最為關鍵的“種子細胞”。在哺乳動物發育過程中,其只短暫存在于胚胎發育的早期階段,隨后便會分化為構成生物體的各種類型的成體細胞,喪失其“種子細胞”特性。如何逆轉這一自然發育過程,使高度分化的成體細胞重獲早期多潛能狀態,一直是干細胞與再生醫學領域最重要的科學問題之一。
鄧宏魁團隊一直致力于開發調控細胞命運的新方法和建立制備干細胞的底層技術。受低等動物再生過程啟發,團隊發現高度分化的人成體細胞在特定化學小分子組合的誘導下,可以發生類似低等動物細胞可塑性變化。基于此發現,團隊對化學小分子進行大量篩選和組合,最終成功誘導人CiPS細胞,實現人成體細胞發育過程的“逆轉”。
北京大學干細胞研究中心主任鄧宏魁介紹,“這項全新技術,突破了以往干細胞制備技術的局限性,使干細胞制備更加簡單安全、更易于標準化、更便于臨床應用,為我國在再生醫學和干細胞領域突破了一個瓶頸,為治療重大疾病帶來新的可能。”
前瞻經濟學人APP資訊組
論文原文: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2-04593-5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