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項新的研究表明,猴子大腦的大小受其社交互動的影響。如果猴子在一個群體中更擅長交朋友,這可能會導致它的大腦中有更大的社交區域。
來自費城賓夕法尼亞大學的一組研究人員,研究了生活在波多黎各海岸附近的島上一群恒河猴的大腦結構和社會互動。他們發現,社會關系數量可以預測猴子大腦中負責社會決策和同理心的關鍵節點大小。
該團隊在島上記錄了一個由68只成年恒河猴組成的社會群體詳細互動,然后檢查了他們生活中的五個方面。包括社會地位、朋友的數量、與其他猴子的物理距離、與受歡迎猴子的聯系,以及研究人員所謂的“中介性”,或充當社交網絡不連貫部分之間橋梁的能力。
他們還收集了社會群體中每只猴子的腦部掃描,包括35只幼年獼猴。經過分析,團隊發現,猴子擁有的朋友伴侶越多,顳中上溝(mid–superior temporal sulcus, STS)和腹側顆粒異常島葉變得更大。
此外,另一項以猴子幼崽為中心的研究表明,年輕的獼猴并非天生就具有這些大腦結構的差異,而是隨著發育而產生的差異。
研究小組表示,盡管所有這些發現都與自由放養的恒河猴特別相關,但它們可能對人類行為產生影響,特別是對于理解自閉癥等神經發育障礙。
題為Social connections predict brain structure in a multidimensional free-ranging primate society的相關研究論文發表在《科學進展》上。
前瞻經濟學人APP資訊組
論文原文: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adv.abl5794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