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西湖大學官網消息,4月7日,該校生命科學學院蔡尚課題組在頂刊《細胞》發文,首次證實乳腺癌組織中存在多種獨特的“胞內菌”,并揭示它們在腫瘤轉移定植過程中所起的關鍵作用。這一理念是對傳統腫瘤轉移理論的重大突破,為深入理解腫瘤轉移及臨床治療乳腺癌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傳統觀念認為,因為免疫系統的存在,人體絕大多數組織器官(除腸道、口腔、皮膚外)內部處于無菌狀態,腫瘤組織亦然。
但在2020年左右,以色列及美國的部分科學家研究發現,細菌也是癌癥本身的組成部分,它存在于結直腸癌以外更廣泛的癌癥類型中,例如胰腺癌、肺癌、乳腺癌等。這類細菌絕大多數存在于細胞質內,稱之為“胞內菌”。
那么,胞內菌在腫瘤發生、發展的過程中扮演著什么樣的角色?
在新研究中,蔡尚基于經典的小鼠自發乳腺癌模型,帶領研究團隊構建了嚴格的腫瘤菌群研究體系,探索腫瘤微生物在腫瘤進展中的作用。
他們對原位腫瘤、肉眼可見的肺轉移灶、含有微小轉移灶的肺組織、以及正常的肺和乳腺組織進行細菌16S測序。分析結果顯示,早期肺轉移的細菌可能仍帶有原位腫瘤的菌群特征,而隨著腫瘤的生長、擴散,漸漸開始受肺部微環境的影響。
再通過分離并染色循環腫瘤細胞,研究團隊看到循環腫瘤細胞能夠帶著胞內菌“跑到”遠端器官;而回輸這些胞內菌到腫瘤細胞內,可以看到腫瘤細胞在人體內“跑動過程中的生存能力更強”,甚至那些不容易轉移的乳腺癌,在輸入胞內菌以后,也開始轉移。這就證明,胞內菌可以促進腫瘤細胞的轉移。
最后,研究團隊從小鼠回歸到人體,收集了配對的乳腺癌病人的腫瘤組織、癌旁組織和淋巴結組織,用qPCR結合16S測序定量和定性地分析各自菌群的組成。結果顯示,小鼠乳腺癌組織和人乳腺癌組織具有相同的微生物譜和動態變化,這表明,人乳腺癌菌群可能在人癌癥發生和進展中起著相似的作用。
前瞻經濟學人APP資訊組
論文原文:https://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22)00260-4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