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鐵網絡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著中國城市的格局!
我國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條高鐵是2008年8月1日開通運營的京津城際鐵路,迄今已經走過近十四年的發展歷程。十余年間,中國高鐵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華麗轉變。
截至2021年年底,中國高鐵運營里程突破4萬公里,穩居世界第一;到2035年,這個數字將達到7萬公里左右,50萬人口以上城市高鐵通達。
俗話說,高鐵一響,黃金萬兩,無數城市的命運隨之發生改變。
但城市命運的轉折里不僅藏著普通人的喜怒哀樂,更藏著一個地方的興衰沉浮。而高鐵對于小城市來說,可能是失意多過得意。
01
首當其沖的是人口流失。
高鐵是把雙刃劍,既讓小城市得以融入全國高鐵網絡,也不可避免帶動人口的加速外流。
我的老家是江西宜春下面的一個小縣城,2019年年底終于迎來了第一條高鐵——昌贛高鐵。在這之前,當地只有一個近90年歷史的老火車站,從這里出發只能乘坐綠皮火車,達到省會南昌約兩個小時,到深圳要12個小時,去往更遠的地方則需要中轉換乘,極為不便。
就在全市人民翹首以盼高鐵推動當地經濟騰飛之際,最先等來的卻是一個令人憂心的消息——高鐵開通后的一年半時間里,常住人口就流失了近8萬,比過去十年的總和還多。
2021年七普數據顯示:當地常住人口為485649人,比2019年年末的564459人減少78810人;相比之下,過去十年才共減少69471人。
而我的家鄉不過是有著同樣遭遇的中小城市的縮影。
在2018年的一項研究中發現,2011年開通的京滬高鐵對沿線城市并未形成一致性的帶動影響。在分析了2006年-2017年的數據后表明,36個城市中有21個城市,常住人口的占比出現下降。其中京滬高鐵沿線下降的城市為7個,而沿江通道高達70%的城市的比重變化為負值,湖北荊州市人口流失最多,達24萬,占總人口約4%。
(數據來源:Wind,地方政府統計公報,中泰證券研究所)
這說明,高鐵建成后,這些城市并沒有呈現出集聚人口的態勢,反而出現了向外擴散的跡象。
不僅是京滬高鐵,京廣高鐵和滬昆高鐵沿線也上演著相同的一幕,前者于2012年年底開通,后者分別于2009年和2016年分兩段開通。
在樣本采集的39個沿線城市(京廣沿線18個,滬昆沿線22個,株洲市重復)中,高鐵開通后2年,22個城市人口增長率同比出現了下滑。河北保定下滑幅度最大達到5.47%,河南駐馬店、廣東清遠、廣東韶關、河南信陽均下滑超過2個百分點。
(數據來源:《中國城市統計年鑒》和《全國各縣市人口統計資料》)
這再一次佐證,高鐵對大多數沿線中小城市的人口集聚起到了負作用。
即使把時間拉長到高鐵開通后6年,上述結論仍然成立。即39個城市中,高鐵開通對74%的中小城市人口集聚起了負作用。
2021年的一份論文更加明確地指出:對不同規模的小城市而言,高鐵開通可能造成人口流失的程度具有明顯差異性,城區人口規模在0—20萬的小城市,人口流失程度要明顯低于城區人口規模在20—50萬的小城市。
也就是說,人口基數越大的小城市,開通高鐵所面臨的人口流失壓力就越大,越容易形成人口空心化的現象。
那么,流失的這些人口都去哪了?
高鐵對城市的影響,始終受到集聚效應和擴散效應的雙重拉鋸。
先看集聚效應。高鐵會導致大城市的虹吸效應更加突出,尤其是那些處于交通樞紐的二線省會,得以通過高鐵網絡將觸角延伸到整個省內。
過去,省會城市的影響力固然強大,但在可通達性上,與沿海城市并無太大差異,省會城市未必競爭得過沿海發達城市。而在高鐵時代,省會作為樞紐而存在,地級市與省會之間的互動只會更加頻密,一些偏遠地區的人口加劇向中心城市聚集。
再看擴散效應。隨著高鐵路網的完善,都市圈、城市群連成一體,1-3小時高鐵圈得以建立,大城市的資源將向周邊進行輻射。不過,這種輻射效應主要集中于都市圈、城市群內。
前兩天,城市戰爭統計了去年部分城市人口增量,前十位基本是新一線或熱點二線城市,最多的是成都,去年凈增24.5萬人,其次是杭州(23.9萬人)、南昌(18.3萬人)等。
熱門城市中,南昌可能會讓人略感意外,這個省會城市與江西一樣,在全國的存在感并不高,但卻能躋身三甲。答案其實很簡單,就是我們上文所說的高鐵帶來的聚集效應。2021年百度發布的南昌人口遷入數據顯示,排名前10的來源地中8個都是周邊地級市。市市通高鐵,讓南昌坐享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
(圖片來源:百度遷徙指數)
總之,高鐵讓中心城市變得更加“中心”,偏遠地區的中小城市則日益被“邊緣化”。
02
人口的流失,同時伴隨著財富的流失。
高鐵通車后,人口流失是最先表現出來的負外部性,隨之而來的連鎖反應,一環扣一環,最終導致當地GDP下滑。
在京滬高鐵和沿江通道中,幾乎所有樣本城市的GDP增速都明顯放緩。湖北潛江、山東棗莊、重慶涪陵,在高鐵通車之前,增速都能跑贏全省大盤。但是通車之后,反而低于平均數,跑輸了全省大盤。
京廣高鐵和滬昆高鐵情況也相差無幾。
在高鐵開通后2年,39個城市中,27個城市的GDP增長率較開通前呈下降趨勢,這一比例占到了70%。在高鐵開通后6年,1/2的京廣高鐵沿線城市以及2/3的滬昆高鐵沿線城市GDP增長率跑輸全省平均水平。
滬昆高鐵通車6年后沿線城市GDP增長率變化
(數據來源:《中國城市統計年鑒》和《全國各縣市人口統計資料》)
而在上述所有城市中,最讓人感到意外的還是處于京滬高鐵沿線的蚌埠。
今年年初,安徽省公布,2021年蚌埠市經濟失速,GDP增速為0,已經到了“退無可退、背水一戰”的關鍵當口。
這個消息宛如平地一聲雷,在全國炸開了鍋。
截至2017年,蚌埠還享受到了高鐵通車后帶來的紅利,是京滬高鐵沿線中為數不多出現人口凈流入以及GDP增速跑贏全省大盤的城市。不承想,僅4年的時間,一切都變了。
當然,一個城市經濟失速,歸根到底還是內部發展矛盾。但高鐵卻像一面放大鏡,會逐漸把城市的短板暴露無遺。蚌埠身在合肥都市圈內,隨著高鐵的四通八達,人口、技術、資金等資源難免被省會虹吸。
而在虹吸效應中,只有等到崛起的城市與周邊的城市資產價格形成斷崖時,崛起的城市才會出現溢出效應,慢慢地向周邊城市發展。否則,周邊城市被虹吸的境遇很難改變。
只有兩種城市避免了這種尷尬的困境,它們要么自己有獨立的產業體系,可以吸納就業,比如義烏;要么處于超大城市周邊,充當“睡城”,比如廊坊。
義烏不用多說,雖然面積不過1105平方公里,但卻是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高鐵的開通對于這座城市來說,猶如錦上添花,城市“虹吸”效應、集聚人口功能不斷釋放。
七普數據顯示,2020年,義烏市常住人口達185.94萬人,居全省縣級市首位,10年間新增人口62.54萬人,人口增幅高達50%。人口數據變化的背后是義烏近幾年在商貿發展、產業轉型等方面成效顯著的寫照。根據公開資料,義烏在2020年全國百強縣中排名第9;并且憑借其電商規模優勢,義烏在快遞行業發展迅猛,穩居浙江省快遞業務總量頭名。
至于河北廊坊,即使你對這個地方不熟悉,但也一定聽過燕郊——中國第一“睡城”,由于距離北京市中心不過40公里,這里成為無數北漂居住的首選。而燕郊,就是廊坊下面的一個鎮。
廊坊市的地位位置非常特殊,它位于北京市、天津市之間,是名副其實的“環京第一市”。作為京津走廊上的明珠,廊坊的發展和規劃有著難以復制的獨特性,成為京津冀協同發展廣大藍圖的“最大受益者”。
2020年中,第一財經發布《2020城市商業魅力排行榜》,對中國337個地級以上城市做出排名。其中,廊坊和省會石家莊一起入選為二線城市。而在2019年河北省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排名中,廊坊以非私營單位年平均工資90852元,私營單位年平均工資52917元,再次蟬聯第一,全面碾壓石家莊。
03
那么,其余還在給中心城市“供血”的中小城市該何去何從?
其實政策的導向已經很明確了!
2021年出臺的十四規劃《綱要》指出,多地積極推動都市圈發展,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城際公交加快建設,便捷通勤網絡逐漸形成。中心城市輻射帶動能力增強,中小城市功能顯著提升。
2021年12月,國家發展改革委表示,將會同有關部門統籌考慮促進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的路徑,推動都市圈內的超大特大城市切實轉變發展方式,更好地輻射帶動周邊中小城市協調聯動發展。
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再指出,穩步推進城市群、都市圈建設,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
而在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中,“縣域”一詞共出現14次,其中明確提到,支持大中城市疏解產業向縣域延伸,引導產業有序梯度轉移。
……
細細品讀,“充分發揮輻射帶動作用”、“產業梯度轉移”是這幾份文件頻頻提及的關鍵字。
實際上,在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中,打造區域增長極,先集聚再輻射,已經成為普遍采用的區域經濟發展策略。
這也是美國城市曾經走過的發展之路。
有人分析了1840年至2017年的美國縣級數據后發現,在1920年之前,大城市主要發揮“虹吸”作用,靠近大城市的縣人口增長得反而比較慢;而在1920年之后。大城市對周邊的縣卻有明顯的“輻射”作用,越是靠近大城市的縣人口增長得越快。而促成這其中轉變的最重要因素,就是城市內、城市間的交通成本的變遷。
這種轉變在中國部分高鐵沿線城市已經顯現。
京廣高鐵沿線的韶關、清遠等地雖然人口流失率高,但GDP卻有明顯增長。這說明,在高鐵的作用下,廣東已經全線邁入城市產業升級與人才結構優化的階段,其積極影響已從超級中心城市輻射到較偏遠縣市。
再如贛深高鐵,有專家預測,高鐵通車5年后,粵港澳大灣區或有3000億元投資到高鐵沿線城市。贛深高鐵沿線的三四線城市,也將接收到大灣區的輻射與帶動,包括產業外溢和轉移、運輸成本降低等等,有助于當地城鎮化、工業化進程的加快。
今天的經濟、產業流向,就是明天的人口流向。
但需要注意的是,小城市要想實現人口和財富雙回流,關鍵不能只靠外部的輸血,更應靠自身的造血。提煉出當地的稟賦優勢,打造特色產業,培育一批具有重要支撐作用的領軍企業,唯有如此,城市經濟才能真正進入良性循環。
前瞻經濟學人 產業觀察組
參考資料:
[1]前瞻產業研究院 《2022-2027年中國高鐵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2]前瞻產業研究院 《2022-2027年中國快遞行業商業模式創新與設計策略分析報告》
[3]李迅雷金融與投資 《李迅雷:高鐵能否改變沿線城市命運?》
[4]李靜等 知網論文《高鐵時代的小城市發展——基于人Vl空心化的研究》
[5]園區在線 《高鐵:區域中心城市的「抽血泵」》
[6]米宅 《50萬人口城市都將通高鐵,誰最受益?》
[7]知乎 《“輻射”還是“虹吸”?什么決定了大城市的溢出效應?》
標簽: 中小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