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衛組織:新冠病毒將繼續進化,但致病嚴重性可能將逐漸降低
當地時間3月30日,世衛組織舉行新冠肺炎例行發布會,世衛組織總干事譚德塞表示,現有研究表明,最有可能出現的情況是新冠病毒將繼續進化,但隨著人體免疫力因疫苗接種或感染病毒而增強,新冠病毒導致疾病的嚴重性會隨著時間推移而降低。但如果人的免疫力減弱,病例數量和死亡人數可能會出現周期性高峰,這種情況下弱勢群體需要定期接種新冠疫苗加強針。
有效率100%!咽拭子采樣機器人“大白”面世
為保護采樣人員、節省人力,清華大學現代機構學與機器人化裝備實驗室與煙臺清科嘉機器人聯合研究院有限公司聯合研發了咽拭子采樣機器人,面向大規模全員核酸檢測中的10合1、20合1等混采檢測,替代醫護人員完成咽拭子采樣、樣品保存液回收、病毒消殺等功能,采樣效率高達42秒/人次,采樣有效率100%,為科學有效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傳播風險提供有力保障。
202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
3月30日至31日,202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其中包括四川稻城皮洛遺址、河南南陽黃山遺址、湖南澧縣雞叫城遺址、山東滕州崗上遺址、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祭祀區、湖北云夢鄭家湖墓地、陜西西安江村大墓、甘肅武威唐代吐谷渾王族墓葬群、新疆尉犁克亞克庫都克烽燧遺址、安徽鳳陽明中都遺址等十個項目。
武夷山脈首次發現國家一級保護植物大黃花蝦脊蘭
3月29日,位于武夷山脈西北麓的江西陽際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開展蘭科植物生物多樣性調查時發現20多株花色金黃、葉片碩大的蘭科植物,經過專家鑒定,確定為國家一級保護植物——大黃花蝦脊蘭。這是江西繼井岡山和九嶺山后的第三次野生種群記錄,也是整個武夷山脈的首次記錄,為研究江西省蘭科植物區系的地理分布提供了有力的數據支撐。
自然保護地占陸域國土面積的18% 我國構建起系統生態修復新體系
生態保護和修復一直是大家關注的焦點,自然資源部表示,我國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取得重大進展,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穩步推進,生態保護修復制度建設逐步完善,構建起系統修復新體系。目前,全國已建立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1.18萬處,約占陸域國土面積的18%。
中國有望2027年前后實現碳達峰 峰值控制在122億噸左右
中國工程院31日在北京發布重大咨詢項目成果《中國碳達峰碳中和戰略及路徑》提出,通過積極主動作為,全社會共同努力,中國二氧化碳排放有望于2027年前后實現達峰,峰值控制在122億噸左右。在此基礎上推動發展模式實現根本轉變,可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美俄宇航員乘坐俄“聯盟”飛船返回地球
美國宇航員馬克·范德·海與兩名俄羅斯宇航員30日乘坐俄羅斯“聯盟”飛船從國際空間站返回地球。范德·海在國際空間站連續停留355天,成為在國際空間站連續停留時間最長的美國宇航員。美國航天局介紹說,范德·海與俄羅斯宇航員彼得·杜布羅夫和安東·什卡普列羅夫于美國東部時間30日3時21分(北京時間15時21分)離開國際空間站,7時28分在哈薩克斯坦杰茲卡茲甘附近安全降落。
2022年新疆首個超高壓電網建設工程投運
3月29日20時30分,隨著鄯善(吐哈)750千伏變電站1號主變壓器充電成功,2022年新疆首個超高壓電網建設工程——鄯善(吐哈)750千伏輸變電工程建成投運。鄯善(吐哈)750千伏輸變電工程的投運打通了鄯善、十三間房地區新能源送出通道,鄯善地區新能源接納能力從30萬千瓦提升至200萬千瓦,新能源送出受阻問題得到全面解決,清潔能源的大規模開發有了堅實基礎,同時,新疆外送通道電力輸送能力也得到了進一步提升。
中廣核旗下東南亞最大規模燃氣發電項目全面投產
3月31日,中國廣核集團(簡稱中廣核)馬來西亞EMPP電廠全面投產,成為東南亞規模最大的聯合循環燃氣發電廠。EMPP電廠是馬來西亞2021年至2039年半島發電發展計劃的重點項目,由中廣核埃德拉公司負責建設與運營,總裝機224.2萬千瓦,共有3臺機組,于2017年12月29日正式開工建設,2022年2月28日3號機組投入商業運行。該電廠采用全球最先進高效的燃機技術,配備聯合循環發電機組,發電效率超過60%,可滿足馬來西亞半島約12%的總電力需求,為該國400萬戶家庭提供清潔、穩定電力,并對馬來西亞經濟社會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2022年中國高校計算機大賽——微信小程序應用開發賽啟動
3月29日,2022年中國高校計算機大賽——微信小程序應用開發賽(以下簡稱“大賽”)正式啟動。與往屆有所區別的是,今年大賽聚焦“用科技創造社會價值與助力鄉村振興”主題,鼓勵參賽隊伍基于對社會問題的洞察,通過開發小程序作品為解決這些問題提出方案。作品的范圍包括但不限于鄉村振興、社會公益、健康醫療、智慧城市、智慧社區等。此外,大賽也將為鄉村數字化建設挖掘出一批適應鄉村振興需要的信息技術人才,為農業農村數字化發展奠定人才基礎。
《自然》論文:“鄉下人”或比“城里人”具有更好導航能力
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一篇神經科學論文認為,在城市外長大的人可能比城市環境(特別是網格狀街道分布)中成長的人具有更好的導航能力。這項研究表明,城市設計(如街道的網格組織)以及人們成長的環境,會影響認知和大腦功能。
細胞修復DNA損傷新機制揭示
30日發表在《自然》和《自然·通訊》上的兩項新研究,為細胞如何持續修復其DNA中的受損部分提供了一幅全新的圖景,引發對DNA修復領域的一些基本理論的重新思考。由美國紐約大學格羅斯曼醫學院研究人員領導的這項工作圍繞DNA分子展開。DNA分子很容易受到細胞新陳代謝、毒素和紫外線的破壞。由于DNA受損可能導致有害的DNA突變和死亡,因此細胞進化出了DNA修復機制。然而,該領域的一個重大的懸而未決的問題是,這些細胞如何在未損壞的DNA的“廣闊領域”中快速搜索并找到罕見的損傷區域。
哈勃觀測到極為遙遠的“晨星”,質量超過太陽的50倍
英國《自然》雜志30日報告了哈勃空間望遠鏡對一個極為遙遠的單星或恒星系的觀測情況,其約在大爆炸后9億年。這一發現比過去類似系統的觀測要遠得多,處于宇宙演化的相當早期。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天文學家布萊恩·韋爾奇及其同事描述的這一天體被昵稱為“埃蘭迪爾”(Earendel),來自一個意為“晨星”或“升起之光”的古英語詞。研究人員利用引力透鏡——即遙遠物體被較近物體放大的現象,揭示出這個星體可能是一個單星或雙星系統。研究團隊報告說,“埃蘭迪爾”的估計質量超過太陽的50倍,據計算紅移為6.2。
平菇菌蓋顏色形成機制被揭示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食用菌遺傳育種與栽培團隊聯合荷蘭瓦赫寧根大學、南京農業大學,共同開展平菇菌蓋顏色形成機制研究,解析了菌蓋顏色成分,并揭示了菌蓋顏色遺傳調控機制。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食品化學(Food Chemistry)》上。
對抗耐藥性,南工大師生研發出新型遞氧納米乳
近年來,全球范圍內病原微生物耐藥性增強,而新型強效廣譜抗生素又缺乏,因此開發新的方法來對抗耐藥性細菌勢在必行。近日,在南京工業大學藥學院副院長繆文俊副教授的指導下,南京工業大學藥學院本科生牛培元、馮讀祥、王澤宇設計并制備出一種遞氧納米乳,可以利用抗菌光動力療法改善并提高耐藥革蘭氏陰性菌的滅活效率。日前,這項成果刊發在國際期刊《藥劑學》上。
甲烷或是探測外星人是否存在的關鍵
外太空是否有生命存在?一項發表在28日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的新研究證明,如果宇宙中有豐富的生命,那么其大氣中的甲烷或是能探測到的地球以外生命的第一個跡象。
艾滋病病毒生命周期研究有新見解
德國亥姆霍茲RNA感染研究所(HIRI)和德國羅伯特·科赫研究所(RKI)的科學家們現已開發出一種新技術,可用于分析和影響艾滋病病毒(HIV)生命周期的關鍵階段。研究結果提供了對人類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生命周期后期階段的見解,并為RNA二聚化和包裝機制之間的聯系提供了新解釋。相關論文29日發表于《自然·結構與分子生物學》雜志。
中國科大申報的“數字中國”主題案例獲得教育部立項
近日,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公布了2021年主題案例征集立項結果,由中國科大公共事務學院執行院長魏玖長教授作為首席專家申報的“數字中國”主題案例“汽車產品召回監管的數字化轉型示范案例”在眾多申報項目中脫穎而出,成功獲得立項。該案例項目將與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缺陷產品管理中心合作,圍繞缺陷汽車產品召回監管的數字化轉型示范平臺開展研究,深入剖析我國汽車召回監管部門在汽車產品缺陷信息采集與監管系統平臺建設方面的成功經驗與模式。
這所“985”高校榮獲四川省科技獎眾多獎項
3月25日,四川省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成都舉行。四川大學共40個項目榮獲2021年度四川省科學技術獎,其中一等獎14項,二等獎13項,三等獎12項,杰出青年科技創新獎1項。四川大學作為第一單位牽頭獲獎總數21項,牽頭獲一等獎10項。四川大學陳蕾教授榮獲首屆“四川省杰出青年科學技術創新獎”(全省僅5人獲此獎項)。
中南大學16項成果榮獲湖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日前,第十五屆湖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評選結果公布。中南大學共16項優秀成果獲獎,其中一等獎7項,二等獎6項,三等獎3項,分別來自商學院、公共管理學院、法學院、村落文化中心、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建筑與藝術學院、資源與安全工程學院等多個單位。獲獎成果類型中,著作6項,論文10項。同時,商學院李大元教授、曹裕教授獲“第六屆湖南省優秀青年社會科學專家”稱號。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