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IVPP)的研究小組發現了一個保存完好的已滅絕貓頭鷹的化石骨架,它生活在600多萬年前的中國。他們對該骨架的眼骨化石的詳細研究表明,該貓頭鷹在白天而不是在晚上活動。
這具化石的骨骼來自中國甘肅省臨夏盆地海拔超過2100米的中新世晚期沉積的巖石,位于青藏高原的邊緣。
這塊化石幾乎保存了從頭骨尖端到翅膀和腿部再到尾骨的整個骨骼,以及很少見的身體部位,如舌骨、氣管、膝蓋骨、翅膀和腿部肌肉的肌腱,甚至還有它最后一頓吃的哺乳動物的殘骸。
研究人員參考它的近親,晝伏夜出的北鷹鸮(Surnia ulula),將該物種命名為Miosurnia diurna。頭骨和骨架的特征,包括眼睛后面部分顴骨上的一個凸起,表明Miosurnia是全球貓頭鷹群Surniini的一部分。他們的研究表明,包括Miosurnia、北鷹鸮和侏儒貓頭鷹在內的Surniini族在數百萬年前就“拒絕”了夜晚。
科學家表示:“這具化石骨架顛覆了我們對貓頭鷹的進化認知,Miosurnia diurnia是跨越數百萬年、橫跨全球進化過程的第一個記錄。據此,貓頭鷹進化為‘拒絕黑夜,享受陽光’的生物。”
該研究論文題為"Early evolution of diurnal habits in owls (Aves, Strigiformes) documented by a new and exquisitely preserved Miocene owl fossil from China",已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期刊上。
前瞻經濟學人APP資訊組
論文原文:https://www.pnas.org/doi/full/10.1073/pnas.2119217119
標簽: 青藏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