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深夜,全國人民喜迎油價“七連漲”。
新一輪成品油價格調整,92號汽油、95號汽油及0號柴油每升上調0.59元、0.62元、0.61元。
邁開大步一路狂奔,95號汽油均價終于超過9元,國內油價正式進入“9元時代。
車主都懵了,2年之前油價還是負的,加油沒有倒貼也就罷了,怎么這么點時間,油價就上天了?
一覺醒來,朋友圈愁云慘淡,豆瓣罵聲不絕,微博哭天喊地,人均年薪百萬的知乎er也怨聲漸起,只有段子手們依然盡職盡責,潛心創作,用車主們的痛苦為廣大群眾提供了十足的歡樂。
而對廣大車主們來說,煩惱的問題遠比被拿來取樂要多。
比如說,油價上漲,到此為止了嗎?“9元時代”是不是這輪上漲的終結,會不會直奔“10元時代”,乃至11、12元就去了?
再往遠了看,到底要到什么時候,才能徹底擺脫油價帶來的提心吊膽,即便晚上10點堵在加班回家的路上,也能安心地聆聽發動機空轉的聲音呢?
對這個問題,歷史或許會給我們答案。
供求決定趨勢
從過去數十年來看,油價經歷著一種穩定的“事件驅動型”波動。
本次事件同樣如此。
3月8日,美英政府聯合宣布禁止進口俄羅斯石油。
這一行動具有典型的“攪X棍”特征——雖然他們都不怎么買俄羅斯原油,但通過釋放強烈信號,成功搞亂了市場。
包括殼牌、英國石油(BP)和埃克森美孚在內的全球石油巨頭,都在為徹底結束俄羅斯業務做打算。且不說有時間風險的期貨市場,連錢貨兩清的現貨原油市場,買方或許是因為擔心受到“連坐”,已經開始拒收俄羅斯海運原油。
不過,如果以為沖突就能解釋一切,未免太過簡單。
假如我們跳出3月這波油價暴漲,將眼光投向更長遠的時間,就會發現,實際上從2020年的“負油價”之后,油價就已經走出了一波長達2年的上漲行情。
歸根結底,原油作為一種商品,決定價格的還是供求,和小吃攤上的煎餅、豬腳飯里的豬腳、方便面里的酸菜并沒有什么不同。
短周期的價格波動由短周期的供求決定,長周期的價格趨勢由長周期的供求決定。沖突事件,只是在影響供求的因素發展到一定程度后,引爆的導火索。
在供給和需求兩方面因素中,需求又是占主導的。
原因很簡單——原油行業是資本密集型行業,其中涉及到數十個需要投入大量資金的環節。從開采到分餾再到裂化焦化,任一一個環節,任一一臺設備的開啟、關停,都涉及到千百萬資金投入,真正的“機器一響,黃金萬兩”。
因此,原油生產是相對穩定的,供給往往會滯后于需求變化。只有需求變化了,推動價格跌或漲到一定程度,原油生產商才有動力減少或增加生產設備。
事實上,原油行業專家Salman Ghouri在2020年油價低迷時發表的文章,就已經從這方面算到了這波上漲。
他在文章中寫道:
“疫情嚴重影響了收入、利潤和現金流。大多數大型石油公司已經出現了巨大損失。例如,西方石油公司凈虧損22億美元,BP第一季度凈虧損44億美元,埃克森美孚第一季度預計虧損6.1億美元,并宣布將 2020 年的資本支出削減 30%。”
“2014年至2016年持續走低的油價導致上游投資不足,原油項目的最終投資決策減少。例如,上游投資從2014年的10790億美元暴跌至2015年的9000億美元,然后進一步降至2016年的5830億美元。”
“這意味著什么?這意味著可用于未來勘探和生產投資的資源將減少,影響了公司投資未來項目的能力。”
“一旦需求恢復正常,勘探和生產投資的減少將導致未來供應緊張。”
全球從未在如此短時間內經歷一輪衰退-復蘇的周期,這對原油價格會造成巨大沖擊。
很不幸,被他“算”準了。
全球經濟在“后疫情時代“迎來了快速復蘇,原油需求的增長遠遠超過了低谷時期的供應量,導致價格飆升。
從這個角度出發,油價可能要在當前的高位徘徊一定時間。
根據摩根大通分析師的預計,油價必須在120美元/桶以上的水平“堅持幾個月”,才能刺激原油行業原本砍掉的產能重新開機,讓全球供需重新平衡。
甚至于,如果俄羅斯原油被市場持續排斥1整年,而其他供應方又沒跟上,布倫特原油價格可能在2022年末達到每桶185美元。
從短期來看,可能還要再苦一苦廣大車主們了。
要強調一下,是短期。
“雙碳”終結原油?
在未來更長的周期,全球追逐“碳中和”目標的舉措,必然將給原油需求造成重大影響。
2020年9月,我國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爭在2030年前達峰,努力爭取2060年實現碳中和。
隨后,2020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列為2021年的重點任務之一;2021年3月,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將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推進優化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大力發展新能源。
短時間內3次強調,足見國家對這件事的重視。
而在全世界范圍內,不僅是中國,全球變化威脅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已然成為共識。要碳還是要命,這個選擇非常簡單。
自從2015年《巴黎氣候協定》簽署以來,全球各國相繼出臺政策及行政命令,提出碳中和目標,目標日期基本在2050年左右。隨著全球低碳經濟格局的構建,全球能源產業將有重大轉變。
“碳中和”,首先要“中和”掉的,自然就是以原油為代表的含碳化石能源,改成光伏、風電、水電等清潔新能源。
當然,目前化石能源的應用存在無法替代的領域,比如石油化工。烯烴及下游、芳烴及下游,仍將持續為社會民生提供最基本的大宗材料,如塑料、化纖、聚酯、涂料等;其它成千上萬種的石油基材料和產品,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仍然離不開石油。
石油化工技術本質上就是碳氫化合物的加工技術,可以說石油化工自從發明發展以來,這里面的“碳”就已經成為人類社會保持美好生活的基礎產業,不可或缺。
不過就當前全球原油消費結構來看,石油化工產業只占到16.2%。
另一邊,包括道路、鐵路、海運、空運在內的交通運輸,以及發電,占比達到61.4%,這些領域的原油消費都是可以替代的。
還有占比超過20%的商用、住宅、農業以及其他產業,原油也可以被部分替代。
僅以這個數據看,未來全世界對原油的需求,也僅為今天的16.2%,簡直是暴跌中的暴跌了。當然,既然交通運輸的原油消費被取代了,也就不需要擔心油價的問題了。
可以說,新能源發展得怎么樣,直接決定了原油的未來。
那又是什么制約了新能源的發展呢?答案是儲能。
當前的使用條件下,電基本是即發即用,即從電廠發出來的電,經過電網傳輸到用戶,用電器直接使用,經過的是源-網-荷三大環節,中間沒有存儲的環境。
然而,主流新能源中,水電雖然穩定,但周期長,對地理條件要求高,甚至有可能對地質環境有影響,現在雖然依然是新能源支柱,但未來不好說。
其他的幾種能源,由于風的間歇性的特點,風力發電輸出的電能也具有間歇性;陽光與氣候、季節、區域強烈相關,甚至一日內的變化也極度明顯,導致光伏發電具有極強的隨機性。這些電接入后便會對電網產生沖擊,帶來潛在不安全因素。
因此,儲能技術至關重要。
所謂儲能,通俗地理解,就是把暫時多余的電以某種形式存起來,在需要的時候再拿出來使用,就像一個大號的充電寶。例如晚上風大,但是用電的人少,就把晚上的風電儲存起來,白天再釋放進電網。
通過在風光電站配置儲能,將可再生能源的棄風棄光電量存儲后再移至其他時段進行并網,不僅可以對隨機性、闖歇性和波動性的可再生能源發電出力進行平滑控制,滿足并網要求,而且可以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率,中國能源網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棄風棄光率為4%和2%,仍有改善空間。
此外,各地政府也在積極布局發電側儲能市場,2020-2021年我國已有不少省份出臺了新能源配儲相關政策文件,規劃年限在3-10年間。
然而,目前的儲能方式,無論是機械儲能、電磁儲能、電化學儲能亦或是熱儲能、化學儲能,都還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
例如機械儲能中的抽水蓄能方式,雖然技術成熟、存儲成本低,還有著長達80年甚至100年的使用壽命,但是抽水蓄能電站的建設有著極大的地理限制,要求在有一定高差的地方修建2座水庫。且在高度差有限的條件下,抽水蓄能電站所能達到的能量密度很為有限。
此外,抽水蓄能電站的投資成本很高,回報周期很長,通常需要30年以上的回報周期,有些甚至根本不能盈利。
而在電磁儲能中,無論是超級電容器還是超導儲能,都具有充放電快,調用靈活的優點,但也都有能量密度低、存在自放電損耗的缺點。
目前最為火熱的儲能領域是電化學儲能,其中又以鋰離子電池為代表。鋰離子電池的正極材料主要有鈷酸鋰、錳酸鋰、鎳酸鋰、三元材料、磷酸鐵鋰等。
電池儲能最大的優勢就是靈活,占地面積小并且對其可能位于的地理位置沒有任何限制。但目前大部分鋰電池依舊在充放電循環次數、使用壽命、材料回收、及其對環境的影響等方面存在問題。
3月25日,2022前瞻經濟學人趨勢研討會第三期將在“全球能源危機下儲能發展趨勢與機遇”的主題下進行,對相關問題進行探討。
本次研討會將圍繞全球能源危機下全球及中國市場儲能維護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全球化石能源向清潔能源轉變趨勢、可再生能源的發展趨勢、全球儲能行業政策環境分析、全球儲能技術市場分析等全球儲能行業熱點議題,誠邀政、產、研、學界人士前來,共同研討。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