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表除了有指示時間的功能之外,一般還具有提醒、導航、校準、監測、交互等其中一種或者多種功能;顯示方式包括指針、數字、圖像等。
3月15日是國際消費者權益日,在昨晚的央視3·15晚會上,節目曝光了低配兒童智能手表違規獲取用戶信息的亂象。
據國內報道稱,兒童智能手表幾乎成了孩子們的“標配”,家長能夠方便地通過智能手表與溝通、掌握孩子行蹤。但不少低配、低價的兒童智能手表存在問題。
315信息安全實驗室對此展開了專門測試。工程師買來一款有10萬+銷售記錄的兒童智能手表,孩子通過掃描二維碼就將一款惡意程序安裝了進去。工程師由此可以對孩子實時定位,不間斷收集孩子的移動軌跡,輕松圈定孩子的活動范圍,甚至可以判斷出:孩子的家離學校很近,5分鐘就能走到;還能實時聽到孩子和家人的聊天內容、看到孩子放學在書桌前做手工。
經搜索發現,有些電商平臺上,兒童智能手表售價低至50元以下。
據悉,這樣的智能手表變成了“行走的偷窺器”。根本原因在于,低配智能手表的安卓操作系統過于老舊。
上述測試手表使用的是安卓4.4操作系統,發布距今已有10年,沒有任何權限管理要求。目前最新的安卓系統已到12,在安全性上有很大提升,例如在打開app時系統會提示用戶是否授權個人信息。
而廠家出于壓低成本考慮使用了低版本操作系統,很可能讓惡意軟件進入手表中,從而導致未經用戶授權就開啟多種敏感權限,獲取兒童的位置、攝像頭圖像、錄音等信息。
因此,家長在給孩子選取兒童智能手表時,要仔細甄別,不掃來路不明的二維碼,避免隱私泄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