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澳大利亞國立大學(ANU)研究人員的一項新研究,新發現的物種比很久以前首次描述的物種面臨著更大的滅絕風險。
研究人員利用從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色名錄中匯編的數據,分析了五個脊椎動物組的53808個物種。
研究結果顯示,在1758年和1767年之間發現的物種中,受威脅物種的比例為11.9%。然而,在2011年和2020年之間發現的物種中,這一比例已經增加到30%。該分析進一步預測,到2050年這一比例可能增加到47.1%。
研究員說:“新發現的物種處于較高的滅絕風險,原因有幾個,其中之一是它們的種群數量往往較少,范圍有限,使它們容易受到棲息地損失的影響;由于這些新描述的物種往往是罕見的,所以在非法野生動物貿易中有很大的市場,因此這些物種處于被偷獵的高風險之中。”
盡管風險增加了,但在許多情況下,這些物種得到的保護工作卻大大少于為人熟知的同類物種。目前的保護工作主要集中一些知名度高的物種,如大熊貓,它們已經開始恢復。然而,新描述的物種往往沒有得到同樣的待遇。
為了幫助未被發現的物種保持活力,研究人員建議針對具有高生物多樣性的地區進行密集調查,尤其是在熱帶地區和其他生物多樣性強的地區,那里有許多受威脅的物種,包括已發現和未發現的物種。
這意味著人們需要進行更多的實地調查來發現這些物種,然后進行額外的保護工作,以幫助它們與滅絕作斗爭。
該研究論文題為"Undescribed species have higher extinction risk than known species",已發表在《保護通訊》期刊上。
前瞻經濟學人APP資訊組
論文原文:https://conbio.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conl.12876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