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中和抗體磁微粒化學發光檢測試劑盒獲發明專利授權
從金斯瑞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獲悉,基于sVNT血清學原理的發明專利 “檢測SARS-CoV-2病毒中和抗體的磁微粒化學發光試劑盒及其應用”于近日獲得國家知識產權局授權。磁微粒化學發光檢測方法適于自動化、高通量的操作,因此,該試劑盒具有檢測速度快、操作簡便、更安全的特點,可為后疫情時代全球趨勢轉向免疫檢測提前備足馬力。
在美國新冠造成的死亡人數約是季節性呼吸道病毒的10倍
近日,24位美國科學家、醫生和公共衛生專家發表了一份長達136頁的報告,他們表示感染新冠病毒后的死亡人數約是其他呼吸道病毒的10倍。最近由于感染新冠病毒和住院人數的急劇下降,美國各個地區正在放寬疫情防控政策,但這項報告指出因疫苗和自然感染帶來的群體性免疫并不一定能降低感染風險。該報告還表示,直到新冠病毒帶來的威脅類似于常見的流感等呼吸道病毒,生活才有可能回到正軌,因此他們提醒不能因過早的勝利而放棄警惕。
我國正規劃全球掩星氣象探測星座建設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正在規劃全球掩星氣象探測星座建設,以實現全球高精度、高時空分辨率大氣遙感數據的獲取。據介紹,掩星探測是導航衛星上發射的信號穿過電離層和大氣層后,頻率、相位及幅度會發生變化,通過這種變化進行反演計算,可以得出大氣溫度、濕度氣壓及電離層電子密度等信息,彌補傳統氣象觀測手段的不足。
全球首位接受豬心臟移植的患者去世,術后存活兩個月
據美國馬里蘭大學醫學中心9日發布的消息,在該中心接受豬心臟移植手術的病人8日去世,目前尚不清楚確切死因。這一特殊移植手術是全球首例,該病人術后存活了約兩個月。這名57歲、名叫戴維·貝內特的病人于1月7日在位于美國巴爾的摩的馬里蘭大學醫學中心接受了這項手術。據介紹,其移植手術中使用的豬經過基因改造,被“敲除”會引起人類排異反應的基因,以及一個特定基因以預防植入人體的豬心臟組織過度成長。
2021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發布
中國古生物學會3月10日在南京發布“2021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評選結果。具體內容分別是:1、解鎖東亞長時間尺度下古人群動態演變和適應性基因演化;2、化石證據揭示苔蘚動物門起源于寒武紀早期;3、熱河哺乳形動物的挖掘趨同演化與脊柱的演化發育意義;4、內蒙古早白堊世新化石揭示被子植物起源之謎;5、古生物脂類對不同古氣候因子的重建和示蹤;6、晚古生代化石寶庫“植物龐貝城”系統研究;7、雪球地球冰期結束后全球古海洋環境的精細刻畫;8、古生代與中生代之交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升高與陸地生態系統擾動;9、中國發現晚更新世一個新人種:龍人及其獨立第三演化支序;10、青藏高原柴達木盆地典型埃迪卡拉化石的發現及其古地理意義。
探月工程四期還將實施三次任務
全國政協常委、探月工程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偉仁近日表示,探月工程四期經過多年論證,已于2021年底正式立項,進入實施階段。“探月工程四期的主要目標是對月球南極開展科學探測,建立起月球科研站的基本型。后續將分3次任務實施,計劃在2030年前完成。”后續3次任務分別是“嫦娥六號”“嫦娥七號”和“嫦娥八號”。
首個2萬噸級顆粒硅模塊化項目投產
3月6日,從保利協鑫獲悉,該公司旗下江蘇中能2萬噸FBR顆粒硅模塊化項目全部裝置均已進入生產狀態,標志著公司顆粒硅年有效產能正式實現并達到3萬噸,顆粒硅投產將大幅助推光伏產業發電低價上網。
“長安鏈”開啟建設國家工業互聯網節點
3月7日,“工業互聯網+區塊鏈”聯合實驗室在北京正式揭牌。該實驗室由中國工業互聯網研究院、北京微芯區塊鏈與邊緣計算研究院共同建設,將圍繞我國首個自主研發的區塊鏈軟硬件技術平臺“長安鏈”開展賦能工業互聯網核心技術的研究和應用推廣。這標志著我國自主創新的區塊鏈核心技術體系正式投身建設國家工業互聯網節點。
湖北啟動省級創新型產業集群建設
3月9日,湖北省科技廳表示,為推進科技強省建設部署落實落地,該廳日前印發了《湖北省創新型產業集群管理辦法(試行)》,正式啟動省級創新型產業集群建設。《辦法》指出,在科技廳統一管理和指導下,湖北省高新技術發展促進中心和各市州科技主管部門系統推進湖北創新型產業集群建設工作。
“吉林一號”MF01A星出征 重量更低能力更強
2022年3月7日,長光衛星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在航天信息產業園舉行“吉林一號”MF01A星出征儀式。此次出征的“吉林一號”MF01A星由長光衛星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根據立方星設計理念自主研發的柔性衛星平臺,該衛星能夠根據不同載荷的集成需求,進行靈活單機變換,便于系統集成,重量及成本更低,帶載能力和業務能力更強。“吉林一號”MF01A星定位于20kg級的多功能業務化衛星平臺,支持載荷長期三軸對地工作,可適配遙感、通信、導航等多種載荷,兼具業務衛星的多功能和可靠性優勢,以及立方星的低成本和快速研制優勢。
新研究認為中國科學影響力可能被低估
在美國占據主導地位幾十年后,一項新的評價標準顯示,中國在衡量國家研究水平的一個重要指標上超過了美國。這項日前發表于《科學計量學》的研究結果顯示,2019年,在被引排名前1%的科學研究中,中國研究的排名甚至略微高于美國研究的排名。這項新研究由美國、歐洲和中國的3名研究人員完成。他們使用的測量方法不同于傳統測量方法,更適合相關研究。
我國科研人員發掘出綠色富硒新食品
3月10日,中國農科院油料所王漢中院士團隊表示,發掘出新的綠色富硒食品——富硒油菜芽,并揭示其作為一種新型功能蔬菜在珍稀營養素,如硒、維生素E、特殊抗癌硫苷、鎂、鋅等上的富集特征,成功拓展綠色富硒食品來源和油菜多功能利用新途徑。相關研究結果,日前在國際期刊《食品》上發表。
研究揭示溫度調控稻瘟病發生的機制
近日,中國水稻研究所水稻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水稻-病原菌互作團隊,揭示了溫度影響稻瘟病發生的機制,為科學應對未來氣候變化,有效防控稻瘟病的發生提供了理論依據。2月23日,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于《分子植物》(Molecular Plant)。
活動星系核中存在大量黑洞,相互作用復雜
2019 年被觀測到的引力波信號 GW190521 揭示了黑洞合并事件的偏心特征——合并前的黑洞并非以圓形軌道運動。這一現象缺乏解釋。一項新的國際合作研究通過分析活動星系核(AGN)中的黑洞混亂的相互作用,為這一現象提供了首個合理的解釋。
人工智能實現了對基因表達的預測
據 3 月 9 日發表于《自然》(Nature)的一項研究,來自美國博德研究所(Broad Institute)的科研人員將神經網絡與高通量實驗相結合,在釀酒酵母中成功對一個編碼黃色熒光蛋白(YFP)的基因表達進行了預測。具體來說,他們使用了超過 3000 萬個不同的啟動子,量化了每個含有這些啟動子之一的酵母細胞的 YFP 產出,并利用所得數據訓練一個基于卷積神經網絡的人工智能預測基因表達。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單衛星團隊揭示植物廣譜抗病性調控新機制
2022年3月9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單衛星教授課題組在The Plant Cell發表了一項研究論文,發現并揭示了參與線粒體RNA加工的PPR蛋白RTP7及其調控植物免疫的分子機制,系統證明了線粒體活性氧(mROS)參與調控植物對多種不同類型病原菌的廣譜抗性。
數學新發現或將揭示宇宙的秘密,找到“大統一理論”
由瑞典查爾姆斯理工大學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在《自然通訊》上發表的一篇新文章中,提出了對理解量子引力重要挑戰的新認識。現代理論物理學的一個巨大挑戰是找到一個“大統一理論”,即能夠在一個單一的框架內描述所有的自然規律——連接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理論。科學家們在一個被稱為“全息原理”的量子引力簡化數學模型中,展示了引力是如何從一個特殊的量子力學系統中出現的,有望找到“大一統理論”。
《科學》:螞蟻能“嗅出”癌癥
癌癥檢測是一項重大的公共衛生挑戰,而目前可用于實現這一目標的方法,例如核磁共振和乳房X光檢查,往往昂貴且對人體有影響,這限制了它們的大規模使用。為了繞過這些限制,人們正在研究替代方法,如利用動物的嗅覺。來自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巴黎北索邦大學、居里研究所的一個科學家團隊最近展示了一種螞蟻(Formica fusca)在該領域的表現。經過幾分鐘的訓練,這些在日常工作中使用嗅覺的昆蟲能夠區分健康的人類細胞和患有癌癥的人類細胞。
學分互認 創辦聯合學位!廣東兩高校聯手發力醫工融合
3月7日,廣東醫科大學—東莞理工學院共建松山湖醫工融合創新中心、醫工聯合創新學院簽約儀式在廣東醫科大學圖書館舉行。此次簽約,松山湖本土兩所大學攜手在醫工融合領域發力,率先在粵港澳大灣區以校際聯合的新模式推動“新醫科+新工科”。兩校在創新學院聯合申報新醫科、新工科專業聯合學位,選拔優秀的本科生進入創新學院共同培養,通過開設創新實驗班、共享課程、開放資源、雙導師支持、學分互認、設立創新項目等方式,探索醫工融合創新人才培養新途徑。
四川大學未來五年要初步進入世界一流大學行列
日前,第二輪“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已正式公布,四川大學入選新一輪“雙一流”建設高校,6個重點學科入選新一輪“雙一流”建設學科。四川大學校長李言榮表示,自四川大學入選“雙一流”建設以來,學校在人才培養、科研工作、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川大的‘雙一流’建設要繼續往高質量內涵發展走,整體上未來五年要初步進入世界一流大學的行列,到2035年要全面進入世界一流大學行列,優勢學科要進入前列。”
貴州福泉大灣磷礦勘探項目獲獎
近日,中國地質學會公布2021年度全國“十大地質找礦成果”獲獎項目,貴州省“福泉大灣磷礦勘探”項目榜上有名。該項目由貴州省地質學會推薦、申報,貴州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一〇四地質大隊承擔完成。據介紹,通過對礦床的進一步開發利用,將為貴州“福泉—甕安千億級世界磷化工產業基地”建設奠定堅實的資源基礎,也將為當地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助推鄉村振興提供強勁動力。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