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冬奧會申辦圓滿成功,給我國冰雪產業的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中國代表隊杰出的集體成績,以及部分明星選手在聚光燈下的閃耀表現,共同點燃了國人對于這一“冷”運動的巨大熱情。
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1212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67.3%的受訪者感覺周圍人參與冰雪運動的熱情高。普及冰雪運動,56.6%的受訪者期待國產冰雪運動裝備產業盡快發展起來,讓普通人消費得起。
在國家層面,對冰雪產業蓬勃發展的預見來得更早。2015年7月31日,北京以44:40的票數勝過唯一對手阿拉木圖,申辦2022年冬奧會。從那時起,各級各地政府關于支持冰雪產業發展的力度逐漸增強,并隨著本屆冬奧會的成功舉辦到達頂峰。
借此機會,2月25日,首屆2022前瞻經濟學人趨勢研討會以“解構冬奧趨勢下的‘白色經濟’新奧義”為主題,邀請到國內知名企業高層、行業組織代表、專家學者及社會各界人士等以線上的形式剖析中國冰雪產業的供需現狀及預判未來走勢預判、深度分析中國冰雪產業商業模式創新與投資機會。
其中,前瞻產業研究院院長徐文強以《中國冰雪產業低碳特色化發展路徑與關鍵技術》為主題的重要演講,從“白色經濟”與“綠色技術”的結合,以及相關領域具體投資價值的具體體現,與在場專家和嘉賓進行了探討。
在講話中,徐院長提及冰雪產業發展需要直面的一個問題——嚴重的碳排放。
不同于“在空地上潑上水,結冰后穿上冰刀就能滑”的北方傳統娛樂項目,當滑雪成為一項產業時,大量人群對專業場地、設備的要求必然越來越高。
早前,體育總局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國土資源部、住房城鄉建設部、國家旅游局制定了《全國冰雪場地設施建設規劃(2016-2022年)》。
《設施建設規劃》明確提出:“到2022年,全國滑冰館數量不少于650座,其中新建不少于500座;滑雪場數量達到800座、雪道面積達到10000萬平方米、雪道長度達到3500千米,其中新建滑雪場不少于240座、雪道面積不少于7000萬平方米、雪道長度不少于2500千米”的建設目標,并明確統籌規劃建設、加快滑冰場地建設、推動滑雪場地建設、鼓勵冰雪樂園建設4項主要任務。
然而,在全球變暖的當下,我國北方地區降雪減少成為冰雪產業發展需要面對的嚴峻現實。隨著冬季的雪期不斷縮短,許多雪場為了確保雪質雪量,以及豐富的配套設施來吸引游客,已經開始大量地采用人工造雪的方式,來填補雪量的不足。
與此同時,站在2022年的節點上,可以看到,“北冰南展”已經成為中國冰雪產業發展的關鍵趨勢。
根據國際經濟,冰雪產業的發展有一定的經濟門檻。通常,當一個國家或地區人均GDP達到1萬美元時,大眾體育運動形式才會由相對簡易、成本相對低廉的郊游、登山、徒步、跑步等,向較為復雜、成本相對較高的騎行、滑雪、潛水、沖浪等轉移。南方強勢的經濟地位,為冰雪產業南下打下基礎。
去哪兒網的報告顯示,在冰雪旅游客源城市前10名中,有5個都是南方城市,包括杭州、廣州、重慶、上海、成都。
根據攜程跟團游和自由行數據,在冰雪旅游人均消費中,南方城市客群消費普遍要高于北方人群消費,其中桂林以人均消費7069元登上榜首,前20名城市的單次人均消費達到了3827元。
受制于自然條件,南方區域要發展冰雪產業,室內人工場景營造是最合適的發展方式。
但是,人工造雪,正是碳排放大戶。
以造雪機為例 ,根據2010年遼沈晚報的報道,造雪機在將水轉化成雪的過程,會消耗龐大的電力來進行制冷和壓縮。
1臺造雪機的功率平均要達到15-20千瓦左右,如按20千瓦計算,1臺造雪機開1天的耗電就是480度。而1家滑雪場,小的有3、4臺,大的甚至達到40-50臺造雪機,整個滑雪季都在轟鳴運轉,用電量十分驚人。
假如按沈陽周邊有5家滑雪場,每家平均日耗電480度,整個雪期4個月計算,約耗電28.8萬度。這個數字按照沈陽目前的燃煤發電來計算,相當于消耗約115.2噸的標準煤,增加了約287噸碳排放。
徐院長指出,中國冰雪產業將面臨三大壁壘:制冷技術亟需創新、耗能管控亟需優化、可持續運營效益亟需提升,這顯然是和當下國家極為重視的“雙碳”戰略背道而馳。
在當下,是否能摸索出適宜的方法,使兩大有著急迫發展需求,卻又沖突的產業,克服矛盾、齊頭并舉,乃至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冰雪產業的發展要以技術為引領,特別是在當前碳達峰、碳中和的大背景下,我們要從技術、綠色的方面,進行深入的思考,”徐院長給出了答案,
他提出,在“雙碳”目標驅動下,中國將從能源革命、經濟轉型和科技創新三個方向促進綠色轉型。
其中,“國內外有一些可以借鑒的例子,特別是冰雪產業發展比較好的先進發達國家,觀察他們是如何做的”。在能源革命方面,風能、太陽能以及非電碳中和能源,都有在冰雪產業上得以應用的先例。
例如,為世界上唯一一個100%現場發電的滑雪場——位于馬薩諸塞州西部伯克希爾東山區度假村滑雪場,使用一個900千瓦時的風力渦輪機和一個1800板、500千瓦時的太陽能農場為自身供電。
加利福尼亞州的斯闊谷正在與特斯拉合作,安裝電源庫以儲存太陽能。佛蒙特州的基林頓安裝了太陽能跟蹤器,旨在跟蹤并隨太陽移動,同時安裝了屋頂太陽能陣列,以增加其太陽能輸出達40%。
知名的美國滑雪場Aspen更是個中典范。除了是業內第1個建造太陽能電池陣列的公司,他們投資了超過 530 萬美元,在周邊的礦場建設了一座 3 兆瓦的發電廠,使用當地燃煤廠泄漏的甲烷轉化為度假村的電力。 不僅自身節能減排,還成功實現碳回收。
總的來說,大約75%的美國滑雪場已經納入了可再生能源計劃,許多滑雪場宣布承諾在未來幾年內過渡到100%的清潔和可再生能源。
在講話中,徐院長提及了風電和光伏2個比較有潛質的技術路線,一是浮動海上風電技術,二是光伏建筑一體化技術。
相較于陸地風電,海上風電更豐富。但近8成的海上風力資源位于深海區域,目前大多數海上風力資源卻是通過固定式海上風電場,在淺海區收集。
所謂浮動海上風電技術,就是將傳統海上風力渦輪機的固定平臺改為漂浮式平臺,這樣,風力渦輪機就能部署在海洋任何區域,包括深海區,可最大限度地利用海上風能潛力,是未來深遠海上風電開發的主要技術。
就目前而言,英、法、葡、西等歐洲國家均有浮動海上風電項目正在開發。
而光伏建筑一體化,就是將太陽能發電(光伏)產品集成到建筑上,其中又分為為“BAPV”安裝型光伏建筑和“BIPV”建材型光伏建筑。
BIPV是其中更高級的形式,對光伏組件的要求較高。光伏組件不僅要滿足光伏發電的功能要求同時還要兼顧建筑的基本功能要求。從結果而言,BIPV既在建造過程中節省常規建材,又在建筑運行過程中提供太陽能發電,全生命周期都具有良好減排效果。
除此以外,還有一條不可忽視的能源革命路徑,便是以氫能為代表的非電碳中和能源。從很多方面看,氫能都是未來最有潛力的能源。
首先,氫氣很多。氫是世界上最多的元素,氫氣來源極其廣泛并且是可再生資源,所以用氫氣作為“燃料”似乎最合適不過。
其次,從理論上來說,氫氣的制備和使用過程是可以完全脫碳的。只需要朝水中通電,就能發生2H20→2H2+O2的反應,產生氫氣和氧氣,不會產生碳排放。而在使用時,大多數情況下氫氣發生的反應是2H2+O2 → 2H2O,反應結果只有水,也不產生任何碳排放。
第三,能量密度大。簡單以質量能量密度比較,氫氣高達39000Wh/kg,比汽油的12000Wh/kg高出2倍有多,可以在任何場景提供澎湃充足的能量。只要幾公斤的氫氣,就足以支持一輛汽車行駛數百公里。
實際上,氫能源汽車已經在本屆冬奧會中得到了大量運用。在國外,法國的 250 個滑雪勝地將改用氫動力除雪機械,力求兌現到 2037 年將直接二氧化碳排放量降至零的承諾。
綜合以上內容,徐院長認為,技術進步將是碳中和的核心驅動力,科技創新有助于實現能源及產業轉型,助力 “雙碳”目標實現。而冰雪產業+低碳技術的“白+綠”產業鏈,將涌現大量投資機會。
具體而言,又有2方面值得特別關注。
其一是南方“白+綠”的冰雪產業發展,例如滑雪場+新能源的可持續能源鏈條。瑞士薩菲恩山谷通過沿電纜安裝太陽能電池板,產生的電力不僅完全滿足自身需求,每年還可以將68000千瓦時的清潔能源賣回電力公司(通過類似于美國凈計量的瑞士政策),值得效仿和學習。
其二是綠色制冰制冷技術的發展,例如將冰雪場地和氨能源結合。氨能源是和氫能源類似的新能源方案。用氫制成氨后,再進行儲運和使用,雖然能量密度有所下降,但其克服了氫儲運極端困難的缺點,且同樣不產生碳排放,具備現實的可行性。
以上趨勢均已在部分冰雪產業較為成熟的國家得以體現,徐院長認為,這些國家的經驗值得我們借鑒和探討。而我們國家的冰雪產業剛剛起步,意味著相關的發展空間和蘊含的商機都很大,以國家“3億人上冰雪”的口號來看,未來冰雪產業人口將達到美國一個國家的水平,支撐一個萬億級別的產業也不為過。
在這個過程中,要確保冰雪經濟在未來實現有序發展,要堅持綠色低碳、技術為先,在貫徹“雙碳”宗旨的前提下助推冰雪產業高質量發展,奏響我國冰雪經濟綠色新樂章。
標簽: 前瞻產業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