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學者發現可有效抑制新冠病毒感染的藥物
2月21日,從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獲悉,該所重要人獸共患病與烈性外來病團隊研究發現,地爾硫卓可有效抑制新冠病毒在細胞和小鼠肺部的感染。研究表明,作為廣泛用于缺血性心臟病及高血壓治療一線藥物,地爾硫卓具有新冠防治藥物的潛力。相關結果于2月17日發表在《公共科學圖書館-病原體》(PLOS Pathogens)上。
科學家發現女性感染新冠病毒癥狀更輕的原因
臨床研究顯示,性別也是影響COVID-19預后的重要生物學因素,男性感染SARS-CoV-2后的重癥率和死亡率高于女性。然而,性別差異影響COVID-19疾病預后的分子機制尚未明確。近期,廈門大學研究團隊通過一系列動物實驗發現,孕酮(一種主要的雌性激素)在保護雌性地鼠免于重癥COVID-19中具有重要作用,并可用于有效減輕SARS-CoV-2對雄性地鼠的致病性。
第二次青藏高原考察發現地衣新屬和新種
從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和中科院東亞植物多樣性與生物地理學重點實驗室獲悉,科考人員在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中,發現并確定了地衣新屬——擬沉衣屬,以及多個新種。此前定義的沉衣屬物種中子囊盤有網衣型、茶漬型兩種,但沒有分子學證據支持。研究基于多基因系統發育分析,結合形態、解剖及化學證據,重新界定沉衣屬的概念,并建立網衣科一個新屬—擬沉衣屬,提出沉衣屬4個新種、擬沉衣屬7個新種和3個新組合。
地球上首次發現次級撞擊坑
近日,德國弗萊堡大學地質學家Thomas Kenkmann團隊發現了31個較小的隕石坑,每個都不超過一個足球場的寬度。這是第一次在地球上發現次級撞擊坑,這些次級撞擊坑可能是由撞擊拋出的、落在隕石坑200公里之外的巨石形成的。
活躍星系核“統一模型”確認
近日,一個國際天文學家團隊通過歐洲南方天文臺甚大望遠鏡干涉儀上的MATISSE儀器,在星系NGC1068中心觀測到宇宙塵埃環,其間隱藏著一個超大質量黑洞。該發現證實了30年前的理論預測,并提供了對“活躍星系核”機制的新見解。
在阿根廷新發現一種幾乎沒有“手”的恐龍
阿貝力龍(abelisaurid)是約7000萬年前分布在今南美洲等地區的一類獸腳類恐龍。阿貝力龍是頂級的掠食者,但其前肢非常短小,不具有抓握能力、幾乎沒有功能,所以它們只能利用強大的頭部和咬合力來捕獵。阿根廷是南美洲出土阿貝力龍化石的主要地區之一,但此前這類化石多發現于阿根廷南部的巴塔哥尼亞地區,而阿根廷西北部只零星出土了一些不完整的骨骼和牙齒化石。近日,一項發表在《脊椎動物古生物學雜志》上的研究在阿根廷西北部發現了一具較為完整的阿貝力龍頭骨化石,并將其定為一新物種。
重大突破!科學家實現甲烷的選擇性轉化
從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獲悉,我國科研人員領銜的國際科研團隊攻克了甲烷的選擇性氧化這一催化研究中的世界性難題。利用新開發的催化劑,該團隊實現了氧氣條件下將甲烷選擇性氧化為甲醇和乙酸。這一研究對于甲烷的轉化利用有著十分重要的價值。相關研究成果近日已在線發表于國際學術期刊《自然·催化》。
我國首次發現雙生病毒逃逸DNA甲基化的新機制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作物病原生物功能基因組研究創新團隊聯合國內其他科研單位,首次發現植物病毒可以激活植物的DNA主動去甲基化機制來逃逸植物DNA甲基化介導的防御反應,相關研究結果在線發表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超強激光照射石墨烯實現高能離子加速
近日,日本大阪大學領導的研究團隊在日本量子科學技術研究開發機構用超強J-KAREN激光照射世界上最薄、最強的石墨烯靶材,從而實現了直接高能離子加速,開啟了激光驅動離子加速的新機制。研究結果發表在自然科研旗下《科學報告》雜志上。
研究發現肥料是中國棉花碳足跡的主要來源
近日,鄭州大學農學院李亞兵教授團隊開展了“碳達峰、碳中和”愿景下中國棉花生產碳足跡研究。該研究系統量化了2004~2018年中國棉花生產的碳足跡,并分析其時空變化和驅動因素。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總體環境科學》上。
新研究揭示棉纖維是如何紡成棉紗的
紡紗是一項古老的技術,它將短纖維通過加捻(扭轉纏繞)加工成更難斷裂的單股紗線,棉紗和羊毛紗都是通過這一過程得到的。加捻增加了纖維間的接觸面積,產生摩擦力使纖維結合在一起。近日,一項發表于《物理學評論快報》的研究結合實驗、數值模擬和力學統計模型,探究了加捻使纖維到紗線的過渡過程。
2022考研放榜!多地明確考生可申請成績復核
今日,多地開通2022年度考研初試成績查詢通道,各地明確對成績有疑問的考生可申請復核,通過初試的考生可著手準備復試。據各地發布的通告,江蘇、山西、湖南、山東、黑龍江等地考生均可于21日查詢2022年度考研初試成績,湖北考生可于22日查詢考試成績,江西、浙江等地初試成績查詢時間為2月下旬,另有部分省份尚未公布成績查詢時間。
中科院院士徐義剛當選國際地球化學會士
從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獲悉,2月14日,國際地球化學學會與歐洲地球化學協會公布了2022年國際地球化學會士名單,該所研究員徐義剛以其在國際地球化學領域的突出貢獻入選。此前,徐義剛先后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地質學會會士、美國地球物理聯合會會士。
中國科學院院士崔鐵軍,受聘西電杭州研究院首席科學家
2月15日下午,中國科學院院士、東南大學毫米波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電磁空間科學與技術研究院院長、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電子工程學院院長崔鐵軍一行到訪西電杭州研究院,受聘擔任首席科學家。
國際水科學院終身院士王寶貞逝世,系哈工大環境工程學創始人
從哈爾濱工業大學環境學院方面獲悉,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哈爾濱工業大學環境工程學科的創始人和奠基者之一,國際水科學院終身院士,哈爾濱工業大學第五屆“優秀教工李昌獎”獲得者王寶貞同志,因病于2022年2月13日5時5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0歲。據悉,在王寶貞的努力下,中國拿到領域內具有里程碑意義的2006年世界水大會的主辦權,極大地提高了我國水污染防治研究的國際地位。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