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學研究中,對于是否有必要公開所有數據,長期以來就存在一定的爭論。但是不得不說的是,科研數據共享是一個非常復雜的事情,涉及到國家安全、政策法規、技術系統等多重因素。此外,在這個競爭激烈、優勝劣汰的時代,數據對作者而言是一種保護。
近日,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的一項新規在學界引起轟動。據《自然》報道,2023年1月起,NIH將要求其每年資助的30萬名研究人員和2500個機構中的大多數,在其撥款申請中添加一個“數據管理和共享”(DMS)計劃,并最終公開研究數據。
耶魯大學醫學院的健康政策研究員Joseph Ross說,這項新規的影響將遠遠超出美國國界,因為 NIH 是世界上最大的生物醫學研究公共資助者。它在向全世界的科學家發出信號,應該如何進行生物醫學研究。
在接受《自然》采訪的研究人員中,他們極大贊賞了政策背后的開放科學原則,以及所樹立的全球榜樣。但也有人擔心,該政策可能會加劇科學資助領域現有的不平等現象。因為年輕科學家往往承擔著大部分的數據收集工作,該項政策的實施也許會成為一種負擔。
報道稱,政策實施的部分原因是為了解決科學研究中的可重復性危機。去年,一項耗資 200 萬美元、為期8年的有影響力的癌癥研究的嘗試發現,只有不到一半的評估實驗經得起審查。
此外,每年有100億到500億美元浪費在使用缺陷方法的研究上,導致研究難以重復。最終,這筆巨大的成本主要由公共資助機構買單。
NIH科學政策代理副主任 Lyric Jorgenson表示,不可重復的研究不僅浪費了納稅人的錢,而且還破壞了公眾對科學的信任。
數據共享舉措顯然也是為了使研究工作更透明化,雖然存在一定的爭議,但或許將會被大范圍推廣開來。
前瞻經濟學人APP資訊組
參考資料: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2-004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