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首次發現野生動物感染奧密克戎
據外媒福克斯新聞(Fox News)報道,近日有研究發現,在紐約的白尾鹿身上也發現了奧密克戎毒株。據報道,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Penn State University)的科學家研究發現,奧密克戎這種高度傳染性的變體也襲擊了該市的白尾鹿群體。研究在去年12月13日至今年1月31日期間,測試了68頭史泰登島(Staten Island)的鹿,在其中的7頭鹿身上檢測到了奧密克戎變體。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病毒學教授Suresh Kuchipudi表示,史泰登島的研究是第一次在鹿或任何野生動物群體中發現奧密克戎。
美國研究:孕媽接種新冠疫苗,寶寶也有抗體
美國麻省總醫院、Ragon研究所的科學家們用科學研究證實了這種關聯——孕媽接種新冠疫苗產生的抗體,在臍帶血中能檢測到,在新生兒體內能檢測到,還能讓寶寶抵抗新冠病毒。相關論文發表在《美國醫學會雜志》(JAMA)上。新的研究表明,媽媽如果從疫苗獲得保護力,傳給寶寶的保護比那些感染了新冠病毒的媽媽傳給寶寶的保護還持久。
中國科學家用基因編輯開發出抗病、高產的小麥
近期,在一項發表于《自然》的文章中,中國科學院的科學家通過基因編輯技術研發出了一種具有疾病抗性、沒有生殖缺陷的新型小麥變種Tamlo-R32。2014年,他們通過基因干擾技術改變了小麥的一個易感基因Tamlo-R32,獲得的變異株雖然能抗病原體,但相比于野生小麥生長更差、產量更低。在這項新研究中,研究人員進一步分析變異株發現,在Tamlo-R32基因中存在著30.4萬個堿基對的缺失,以及兩個基因位點在表達時提前終止,這導致了小麥中另一個基因TaTMT3B的激活和表達,而后者會減緩小麥生長并降低產量。基于這一發現,科學家分別通過傳統的、將變異株與小麥優良種雜交的技術,以及基因編輯技術,使得小麥優良種具有了廣泛的抗病性。
簡單的動作能緩解久坐后站立的頭暈現象
從久坐的狀態站起來后,幾乎每個人經歷過頭暈乏力、視野模糊等情況,而起始體位性低血壓患者經常會遇到這種情況。近期,一項發表于Heart Rythm的新研究發現,在起立前后激活和收縮下肢的肌肉可以緩解這些癥狀。研究者招募了24名存在起始體位性低血壓(每個月經歷4次以上的站立后頭暈或暈厥)的女性患者,讓她們完成3種坐姿的起立動作,包括直接起立、起立前抬膝30秒和起立后腿交叉30秒,并測量她們在整個過程中的心率和逐拍血壓變化,并收集了患者對自身是否出現起始體位性低血壓的評估。結果發現,后兩個動作能有效減少患者的癥狀和平均動脈壓,且起立前抬膝和起立后腿交叉都能刺激下肢肌肉,分別能增大心臟的輸血量和每一拍的泵血量,可以有效地改善起始體位性低血壓的癥狀。
中國科學家建立了新的蛋白質從頭設計方法
從中科院官網了解到,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劉海燕、副教授陳泉團隊采用數據驅動策略,提出一條全新的蛋白質從頭設計路線。據悉,該研究為工業酶、生物材料、生物醫藥蛋白等功能蛋白的設計奠定了基礎。相關成果2月9日以“用于蛋白質設計的以主鏈為中心的神經網絡能量函數”為題發表于《自然》(Nature)。在該研究中,團隊展示了9種從頭設計的蛋白質分子的高分辨晶體結構,它們的實際結構與設計模型一致,其中5種蛋白質具有天然蛋白質中尚未觀察到的新型拓撲結構。
研究發現紅橙色更易招蚊子
英國《自然·通訊》雜志日前刊載的一項研究顯示,蚊子偏愛紅色、橙色、黑色等特定顏色,卻易忽略綠色、藍色、紫色等顏色。研究人員認為,這有助解釋蚊子是如何找到叮咬對象的。這項研究揭示了蚊子的嗅覺如何影響蚊子對視覺線索的反應。了解哪些顏色能吸引饑餓的蚊子,哪些顏色不能,有助人們設計出更好的驅蚊劑、誘捕器等防蚊工具。人們避免穿上吸引蚊子的顏色的衣服,可能是防止蚊子叮咬的另一種方法。
中國化石新屬種支持巨蜥科亞洲起源說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董麗萍、王元青、趙祺、王原與英國、瑞士同行合作在《英國皇家學會自然科學會報B輯》雜志以封面文章發表了有關巨蜥類演化的研究成果:亞洲始新世一基干巨蜥科新屬種補充了巨蜥科蜥蜴亞洲起源說的證據鏈,說明在亞洲存在由巨蜥型類向巨蜥科演化的過渡階段。王元青帶領的哺乳動物野外團隊2008年在湖北李官橋盆地的始新統下部發現了一件蜥蜴骨架,經過精心修理、高精度CT掃描和系統的對比研究后認為,它代表了一個巨蜥科新屬種——李氏始祖巨蜥(Archaeovaranus lii),屬名始祖巨蜥源自該屬種與巨蜥屬的系統關系,種名取自在李官橋盆地做了很多重要工作的我國已故著名古哺乳動物學家李傳夔教授的姓氏,作為對他的紀念。
地球內核處于超離子態
地球內核位于地球最內部,由鐵和一些較輕的元素組成。近日,一項發表于《自然》的研究指出,地核的內核可能是固態和液態的混合狀態,即超離子態。研究人員利用基于量子力學理論的高溫高壓模擬,發現在內核的溫壓條件下,某些鐵-氫、鐵-碳、鐵-氧合金會轉變為超離子態。其中鐵原子保持有序,在晶格格點附近振動,形成固定的鐵框架;而較輕的元素在晶格中像液體一樣無序擴散。高度分散的液體狀輕元素能影響地震波的傳播速度,超離子態下內核輕元素的分布與對流,能夠解釋過去內核的許多特性,如各向異性結構、地震波衰減和結構性改變等。
不當丟棄的外科口罩威脅海洋生態系統和食物鏈
香港城市大學(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研究團隊發現,外科口罩處置不當會造成嚴重的微塑料污染,每年嚴重污染的海水可填滿超過 54 800 個奧運會規模的游泳池,影響海洋生物和食物鏈的生長和繁殖。該團隊將口罩浸入裝有人造海水的瓶中,并使用機械搖動器持續搖晃 9 天,以模擬廢棄口罩釋放微塑料的自然過程。研究團隊通過分析估計,在沿海海洋環境中, 2020 年不當丟棄的外科口罩釋放了超過 1370 萬億個微塑料顆粒。相關研究 發表于《環境科學與技術快報》。
在月球和火星上分解水以獲取氧
歐洲空間研究與技術中心(ESA)的Beth Lomax、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的Mark Symes和合作者研究發現,用電分解水,在月球和火星上獲得的氧相較于地球更少。相關研究發表于《自然—通訊》。這些發現或有助于人們理解未來使用有限資源實現外層空間定居。作者表示,這項實驗說明如能使用較低廉設置而非代價高昂的飛行模擬,未來對低重力電化學的研究或能更容易。他們總結說,未來人類在月球或火星的可能定居點,或需考慮消耗更多能源來生產可供呼吸的空氣。
歐洲核聚變裝置創造了新的能量紀錄
核聚變發電的原理是使氫同位素氘、氚結合生成較重的原子核,這一過程能釋放出大量能量。由于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ITER)正在維修,目前歐洲聯合環(Joint European Torus,JET)是世界上唯一能開展氘氚混合等離子體實驗的設備。據馬克斯·普朗克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報道,為了給將來的ITER實驗做準備,科學家近日在JET開展了類ITER條件下的核聚變實驗,并打破了釋放的最高能量紀錄。為模擬ITER條件,科學家用更耐腐蝕的鈹鎢混合物取代了等離子體容器的碳內壁,并計算出合適的參數,控制JET產生了穩定的氘氚等離子體,在比太陽中心高10倍的溫度下釋放了59兆焦耳的能量,在5秒內輸出了超11兆瓦功率。這一能量值打破了1997年同樣由JET實現的22兆焦耳能量輸出,5秒功率4.4兆瓦的紀錄。
俄計劃將75只嚙齒動物送入太空
俄羅斯科學院生物醫學問題研究所主管科學工作副所長弗拉基米爾·瑟喬夫表示,俄計劃在2023—2024年間,將“Bion-M”2號衛星發射到地球軌道,它將搭載75只嚙齒動物。瑟喬夫稱,嚙齒動物在血液成分、組織結構、生理反應等方面與人類相似。迄今為止,人類掌握的關于對人體不利影響因素的數據很少,必須繼續實施生物衛星計劃,將其發射到其他更高的軌道和地球磁層以外,以獲得以前無法獲得的數據。瑟喬夫透露,為研究行星際飛行對生命體的影響,俄正在建立一個“返回-MKA”實驗室,它能將動物發射到20萬公里的高度。
馬斯克當選美國工程院院士
美國國家工程院(NAE)2 月 9 日宣布已增選出 111 名院士和 22 名外籍院士,這使院士總數達到 2388 名,外籍院士人數達到 310 名。此次入選的 111 名院士包括了 SpaceX 公司創始人及 CEO 埃隆·馬斯克(Elon Musk)、微軟(Microsoft)公司 CEO Satya Nadella、輝瑞(Pfizer)公司副總裁 Paul Mensah 和 Moderna 公司的創始人及總裁 Noubar B. Afeyan。另外,輝瑞副總裁 Kathrin U. Jansen 和 Moderna 副總裁 Juan Andres 入選了外籍院士。
2022年度沃爾夫獎公布
以色列當地時間2月8日下午5點,2022沃爾夫獎獲獎名單在總統府邸公布。11名獲獎者分別來自于美國、加拿大、德國、瑞典和日本。11名獲獎者共享50萬美元的獎金。以色列總統赫爾佐格總統表示:“11位獲獎者代表了廣泛的領域、興趣和貢獻。每個人都展示了智力、好奇心、創造力和對話等精美的品質,這些品質推動了人類的進步。這些獲獎者中的每一個人都是人類智慧的杰出的活生生的證明,他們不斷地重新定義什么是真正可能的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