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6日晚,中國女足在亞洲杯決賽中,在先丟2球的情況下,絕地反擊,頑強拼搏,在追平比分后,又在終場前再進1球,最終3比2逆轉絕殺韓國,時隔16年再次奪得亞洲杯冠軍。
女足奪冠的消息迅速霸占各大熱搜榜單。對于中國球迷而言,這不僅僅是一項榮譽。在中國男足大年初一才1:3恥辱負于越南,失去世界杯資格的背景下,女足的這場勝利,極大提振了球迷的心氣。
不可避免,男足和女足的對比又被球迷掛上嘴邊。就在女足奪冠當晚,男足就被剝奪了“國足”稱號,“女足才配稱國足”登上了熱搜。
與此同時,在勞動報酬越發成為核心話題的當下,此前屢屢被熱議的男足千萬年薪、奢靡生活,和大眾印象中女足“國腳月薪3000”、“俱樂部月薪1500”,形成了十分扎眼的對比。
一時間,球迷紛紛喊出了“給女足加錢”的口號。著名評論員黃健翔在中國女足半決賽擊敗日本隊后即提議重獎,在女足奪冠后他更是建議獎金翻倍,得到網友熱烈支持,甚至還有人喊出把男足的錢給女足的提議。
不過,罵歸罵,噴歸噴,男足成績差薪資卻高,女足成績好待遇卻差,這種“倒掛”為什么會出現并持續存在,個中原因卻并不簡單,甚至你可以得出一個詭異的結論:
中國女足的好成績,和中國男足的高薪不無關系。
總體而言,中國女足目前的境況遠好于大多數人的印象,但與此同時,其未來發展能否得到保障,又是個未知之數。
中國女足漸入佳境
在2018年以前,中國女足的境況的確不佳。
2013年,中國女足在東亞杯0∶1不敵朝鮮后,時任主教練郝偉在采訪中表示,待遇問題制約了女足發展,“最高的每月才2000多元,有的甚至只有800元,姑娘們只能拿來買防曬品”。
17歲就入選國家隊、參加過北京奧運會的婁佳惠,在2014年接受采訪時透露,她剛進河南女足那年,1個月只能拿到800元,而到接受采訪這一年,轉正球員的工資也才升至2000元,沒有轉正的球員工資只有600元。
到了2017年全運會期間,同時身兼陜西隊教練和球員的劉華娜表示,隊員的收入1個月甚至2000元都不到,只夠交自己的電話費。
當時最頂尖的女足運動員,收入如何?
根據京華時報2015年的報道《獎金能讓女足待遇改善多少 四隊主力收入不低白領》,北京、上海、廣州、江蘇這4支球隊,基本工資穩定在2000元左右,加上訓練津貼和比賽獎金,主力球員的薪資能達到7000元,這已經是國內最高水準。
如果球員還參加了全運會和世界大賽,獲得比賽獎金和150-200元/天的國家隊補貼,收入還會更高。不過,這個收入也僅僅是“不低白領”而已,更何況這只是極少數隊伍的球員才能享受。
可以說,絕大多數人對于女足待遇寒酸的印象,就是那個時候留下的。
不過在那之后,情況就發生了變化。
這里要首先點名表揚支付寶。
2019年7月5日,支付寶宣布在未來10年每年拿出1個億,和中國足協一起推動中國女足發展,同時放棄所有商業權益,球衣廣告、場邊廣告、比賽冠名權等一并放棄。這個贊助是專款專用,只用于女足發展,尤其是國家隊層面,補助大幅提升,而且按照季度發放。
根據《足球》報記者賈巖峰的說法,女足實際上從2018年起就拿到了這筆贊助。
這是中國女足有史以來獲得的最大數額贊助,也是中國國家隊歷史上第1筆大額非商業贊助,對于改善女足運動員的境況無疑起了巨大的作用。
此外,中國足協在2019年1月發布了一份新的《中國足球協會職業俱樂部準入規程》,其中第1條規定,所有中超俱樂部必須擁有一支女足隊伍。
2019年,房地產行業正經歷突然“崩盤”前的最后輝煌,在地產資本的加持下,中國“金元足球”的余暉依舊閃耀,從廣州恒大、北京國安,到深圳佳兆業、北京人和,16支隊伍背后基本上都是資金雄厚的房地產企業支持。
雖然曾經昏招頻出,但足協的這項新政,正好將資本的目光扭轉向了最需要的女足。
這些揮舞著現金進軍足球的大佬們加入,無論是認真的,亦或是玩票,都實實在在提升了中國女足俱樂部的運營水平,達到了世界頂尖水準。
國際足聯(FIFA)去年5月發布了《國際足聯基準報告:女子足球》,對全球女足行業,以及近30個有女足職業聯賽的國家的行業發展狀況進行分析。
報告顯示,在全球女足俱樂部平均運營開支為70萬美元、一半國家不到30萬美元的情況下,中國女足俱樂部平均運營開支達到了185萬美元(約合1178萬人民幣),高居世界第1。
而在這些投入中,占大頭的就是給女足隊員發薪水,占比達到56%。依此計算,中國女足俱樂部的平均薪資約為103.6萬美元(約合660萬人民幣)。
用同樣方法計算,榜單中世界排名在中國女足之前的國家,比如世界第2的德國,女足俱樂部的平均薪資為61.5萬美元;世界第8的英國為100.8萬美元。同為亞洲國家的日本和韓國,分別是14.5萬美元和67.5萬美元。
根據報告中的另一項數據,中國女足俱樂部一線隊伍平均注冊球員數量為35人,平均下來每人薪資約為3萬美元,約合人民幣19萬元。
這個水平可以說是相當不錯,畢竟在以高薪著稱的互聯網行業,2020年平均薪資也才17.3萬(數據來源于拉勾網)。
如果是女足中的頂尖球員,薪資還能更高。例如留洋球員王霜,加盟巴黎圣日耳曼之前,她已經在大連權健拿到100萬年薪。前中國女足隊長徐媛也透露,目前中國女足頂級球員的薪資能夠達到100萬元左右。
不過,這還是遠遠低于中國男足運動員。
差距為何巨大
權威數據機構Sporting intelligence發布了2019全球體壇年度薪資調查報告,在限薪令到來之前,中超有8家俱樂部的人均年薪超過110萬美元,單個球員的薪水就超過了女足一整個俱樂部。
其中,上海上港和廣州恒大的球員年薪更是超過200萬美元,分別是229.0524萬美元和227.8818萬美元。
至于球員方面,雖然中超俱樂部并不公開球員年薪,但據坊間普遍流傳的消息,廣州恒大在2019年給老隊長鄭智開出了1900萬元的年薪,上海上港給國門顏駿凌開的薪水是1000萬元。
又回到了開頭的問題,為什么男足女足之間會發生成績和薪水“倒掛”的現象。
其實答案很簡單,因為女足沒人看。
必須要糾正很多人想法的一個誤區,那就是男足、女足僅僅是性別上的不同。實際上,這完全可以說是2個市場,甚至可以說是2種不同的運動。
根據FIFA的報道,2019年中國女足聯賽平均出席觀眾為1840人,觀眾最多的是當年北京對武漢,出席觀眾也僅為11863人。 同年的中超,238場比賽有5584386名觀眾到場,場均觀賽人數達到23464人,是女足的13倍!
歸根結底,人類對群體性競技運動的喜愛,來源于千百萬年進化過程凝聚在基因中,對于圍獵動物的深刻記憶。而其中的美感,基本上都體現在肌肉力量的展示中,無論是高速奔跑,還是靈巧過人,甚至是直接硬碰硬的身體對抗,都是如此。
在這方面,女性和男性差得有多遠?
比如,2020賽季中超跑動距離數據上,所有球隊場均跑動都在10萬米以上,意思是即便算上門將,都有人均差不多10公里的跑動。
但女子比賽這個數字則低得多,在女足世界杯中,多數球員場均跑動都在8到9公里之間,甚至早幾屆比賽里場均跑動只有7公里多,在男子比賽中只能算是業余聯賽的水平。
你的職業水準,在我這只是業余,說這是2種不同的運動毫不為過。
不過也有例外。2019年6月的女足世界杯,在1:0戰勝南非的比賽中,中國女足跑動距離高達105公里,超過了幾天前中國男足對陣塔吉克斯坦103公里的跑動距離。不過這終歸考慮到后者只是友誼賽,又是在中國男足身上,不能作為代表性例子。
總體而言,女足比賽在節奏、對抗性、激烈程度以及觀賞性方面全面不如男足比賽,導致基本上無人問津。
比賽沒人看,導致的不僅僅是沒有門票收入,沒有電視轉播,最致命的是失去了吸引資本的基礎。
對于“贏者通吃”的資本游戲而言,一點點差距就能導致投入的天差地別。球迷數量12倍的差距,就意味著資本將全部涌向男足,女足連湯都喝不到。很多人或許想象不到,中國女足超級聯賽創立于1997年,但是直到2005年才第1次正式被冠名,而且當年的冠名費僅賣出6萬元。
在國際上,有些女足賽事的贊助資源是“邊角料”,作為男足贊助權益的“贈品”,被打包賣給贊助商。上述報告顯示,69%的贊助合約,是簽署給了男足俱樂部附屬的女足隊伍,只有3成歸獨立的女足球隊。
這就導致,大量資本集中在男足頂尖球隊和球員身上,導致了天價薪酬,女足實際上連市場化養活自己都無法做到。
到目前為止,女足很大程度上還是體制化的,由半官方機構足協撥款,發工資養活運動員。真的要讓女足完全市場化,讓運動員靠比賽表現贏門票收入、吸引贊助賺錢,恐怕這個行業能否存在都是問題。
這點在另一組數據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前面說中國女足俱樂部支出世界第1,要支出必須先有收入,而中國女足俱樂部的平均收入為110萬美元(約合700萬人民幣),僅次于日本女足俱樂部的165萬美元。
然而,二者在商業贊助方面不在一個量級上——后者每家俱樂部平均可以獲得59份贊助合約,前者卻只有區區不到5份,甚至還不到世界平均水平(11份)的一半。
從收入結構上看,日本女足俱樂部的收入77%來源于贊助,只有4%來源于行業協會;中國女足俱樂部的收入只有43%來源于贊助,同樣不及平均水準(53%),足協提供了22%的資金。
那么,足協的資金又是從哪里來的呢?
足協自己公布的報告顯示,2018年度收入8.4億元,其中授權、贊助以及合作收入共計6.6億元,占比78.6%。而這部分“授權、贊助以及合作收入”絕大多數都是來自中超。
以上種種相加,構成了一個反常識的事實:
女足的兩大收入來源——贊助和足協撥款——都依賴于男足。近年火爆的中超市場,維系了穩定的職業女足系統,保證了中國女足運動員有穩定的人才供應和運作資本。
但與此同時,男足的火熱仰仗于資本的加持,而資本在監管缺乏下的涌入炒作,又必然導致男足運動員的身價虛高。
換言之,男足的“千萬年薪”,也許正是女足當前好成績的保障。
在這種情況下,與其討論“把男足的年薪給女足”,倒不如擔憂一下,隨著中超曾經的最大金主——房地產行業陷入困局,“金元足球”10年后重回原點,剛剛有復蘇跡象的女足未來將何去何從?
畢竟,中國足協收入從2018年的8.4億元暴跌至2020年的4.6億元之后,中國女足奪冠的“千萬獎金”,至今還沒有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