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徐建國院士團隊和南開大學公共衛生與健康研究院孫亞民教授團隊在權威專業期刊《生物安全與生物安保期刊》上發表了一篇題為“SARS-CoV-2奧密克戎變體的起源和進化分析(Origin and evolutionary analysis of the SARS-CoV-2 Omicron variant)”的研究論文。
孫亞民團隊發現,原始野生型毒株相比,奧密克戎變體有50多個突變。在分析了幾個變體的突變情況,包括每個位點的突變率后,團隊發現奧密克戎具有獨特的突變特征,含有臨床樣本中罕見的突變。
圖1. 世界衛生組織指定的五個受關注的變體(VOCs)的突變情況。常見的突變用紅色標記。與其他VOCs的突變相比,奧密克戎變體的許多突變是獨特的。
此外,團隊發現,奧密克戎不是從德爾塔進化而來,而是形成了單系群譜,與伽馬變體系姐妹群,但分支更長。
最值得關注的是,五個適應小鼠的突變位點的存在表明,奧密克戎變體可能在小鼠宿主中進化。特別是奧密克戎受體結合域(RBD)區域的突變,對正在進行的大流行病有潛在的影響。
孫亞民教授在接受澎湃新聞采訪時表示:“按時間比例排列的系統發育樹顯示,在2020年上半年,奧密克戎譜系和伽馬譜系發生了分化,這表明奧密克戎可能在非人類的物種中開始進化。經過一年多時間的“沉寂”后,奧密克戎在老鼠體內緩慢積累突變,然后可能通過偶然的機會,反向回傳給人類。”
前瞻經濟學人APP資訊組
論文原文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588933821000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