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素”的大熊貓也能長得白白胖胖
大熊貓完全以纖維狀的竹子為食,但它們仍然能夠保持健康——而且還胖乎乎的。在1月18日發表在《細胞報告》上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揭示,大熊貓腸道微生物群的變化有助于草食性大熊貓增加體重和儲存更多的脂肪,這能彌補只吃竹葉帶來的營養缺乏。研究員表示,與吃葉子的季節相比,這些野生大熊貓在吃竹筍的季節中,其腸道中一種叫做丁酸梭菌的細菌含量明顯增加。進一步的分析顯示,丁酸梭菌的代謝產物丁酸鹽可以上調一種叫做Per2的晝夜節律基因的表達,這種基因可以增加脂質的合成和儲存。大熊貓腸道微生物群的季節性變化使宿主外周的晝夜節律同步,以調節脂質代謝。
北極熊不是肉食動物!
一直以來,人們普遍認為,北極熊是肉食動物。但是,近日有研究發現,北極熊的飲食習慣似乎與人更相近。研究中,研究人員提出,北極熊和它們的近親灰熊都需要相對較低水平的蛋白質,與人類、靈長類動物和其它雜食動物的需求相似。當給圈養的熊提供純豬油塊和高蛋白肉塊時,它們優先選擇與它們在野外通常消耗的脂肪和蛋白質比例相同的食物。高蛋白飲食似乎與圈養北極熊的腎臟疾病和壽命縮短有關。
大黃蜂的營養餐:多樣化的花粉飲食
大黃蜂是重要的授粉者,因為它們可以為許多不同的植物物種授粉并且極富靈活性。但是,有研究發現,大黃蜂像許多其它昆蟲一樣,它們的數量正在急劇下降。哥廷根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表明,大黃蜂收集的作為蛋白質來源的食物、多樣化的花粉飲食,這對它們的健康發揮了重要作用。因為更多樣化的飲食甚至可以減輕寄生蠟蛾幼蟲侵擾的負面影響。研究表明,多樣化的花粉飲食有助于更好的菌落生長和繁衍更多的后代,尤其是對年輕的蜜蜂女王來說非常有益。均衡的花粉飲食可以減少寄生蠟蛾幼蟲感染菌落的負面影響,提高大黃蜂的繁殖成功率。
昆蟲授粉率下降31%,空氣污染就是罪魁禍首
昆蟲授粉對農業至關重要,授粉支持了農業食品生產總價值的8%,對70%的作物品種至關重要,包括蘋果、可可和草莓。它對各種野花的生命周期進展也是至關重要的。近日,有新的研究表明,空氣污染大大損害了昆蟲授粉,因為污染會導致蝴蝶和蜜蜂無法嗅出依賴它們授粉的植物。研究人員發現,位于氮氧化物和臭氧污染環境中的植物,授粉昆蟲的訪問量減少了62%至70%。這種效應在蜜蜂、蝴蝶、食蚜蠅和飛蛾在內的七個不同傳粉者群體中都可以看到。此外,這些昆蟲的個體花訪次數減少了83%至90%,具體而言,導致授粉(根據種子產量等因素評估)估計減少了約14%至31%。
為了吃飯有多努力?信天翁能潛入19米的深海處追捕獵物
信天翁可以為了追捕獵物而潛入深海。近日,有新研究表明,黑眉信天翁在追捕獵物時,可以跳入62英尺(19米)的深海中——比以前認為的深度多2倍以上。牛津大學科學家使用加速度計、深度傳感器和GPS來研究福克蘭群島新島上的信天翁。他們在這些鳥兒往返于南美海岸時對它們進行了監測。所研究的半數黑眉信天翁,可以潛入超過33英尺(10米)的深度,其中一些達到了這個深度的近兩倍。研究人員還指出,黑眉信天翁在夜間不會潛水,深潛僅限于白天——這表明這些鳥依靠它們的視覺在深處追捕魚群。
海綿可能是未來海洋里的大Boss
海綿是古老的海洋動物,在全世界的海洋中很常見,它們似乎較少受到海洋變暖和酸化的影響。近日,有最新研究表明,它們也可以在低水平的氧氣中存活。由于氣候變化,海洋會繼續變暖,預計它們生存的地方氧氣含量會減少。海綿能在低氧條件下生存的能力意味著它們可能比生活在海底的其他生物更好地容忍這些未來可能的環境。在現代海洋中,海綿通常是巖礁環境中最豐富的生物。作為全球底棲群落的一部分,它們發揮著重要的生態功能。一些海綿物種已被證明對氣候變化壓力源非常耐受,特別是應對溫度和酸度變化。這意味著海綿可能成為改變海洋的未來贏家。
海龜被毒死?一切仍在調查中……
印度野生動物專家在上周表示,中毒可能是孟買(Mumbai)附近一個湖中數十只海龜的死亡原因。經過調查后,專家發現水體周圍出現惡臭。野生動物和爬行動物救援保護組織的Suhas Pawar表示,有57只印度海龜被殺死,另外6只被救出。他表示,當地人可能會殺死這些爬行動物,以阻止它們吃在湖中非法繁殖的魚。如今一切都在調查中,尸檢和科學分析將揭示海龜死亡的確切原因。
疥癬殺死了大量駱馬和原駝
近日,阿根廷國家公園管理局和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一項研究發現,國家公園里的野生駱馬和原駝的數量已經大量減少。研究者發現,在四分之一的活駱馬、三分之一的活原駝以及幾乎所有死去的駱馬和原駝中都觀察到了疥癬的跡象。疥癬是一種傳染性很強的疾病,螨蟲會在動物的皮膚下挖洞,皮膚會變厚、結痂、發癢和開裂。疾病會導致動物移動和覓食變得十分痛苦,許多動物會因此餓死或容易成為獵物。研究結果還發現,引入疥癬感染的美洲駝可能引發了疫情,進而導致一系列的死亡事件。
罕見!一對大象“龍鳳胎”在肯尼亞出生了
當地環保人士在上周表示,肯尼亞的一頭大象生下了雙胞胎,這是極為罕見的事件。保護組織表示,這對雙胞胎大象——一雄一雌,是由一位名叫波拉的大象母親所生。非洲象的妊娠期是所有現存哺乳動物中最長的,它們的幼崽要孕育將近22個月,大約每四年才生育一次。專家表示,雙胞胎在大象種群中很少見,僅占出生的百分之一。很多時候,母親沒有足夠的牛奶來養活兩只小象。因此,接下來這對雙胞胎小象面臨著一場生存挑戰,當地人都為它們的生存祈禱。
海洋中的珊瑚“凈土”:玫瑰形狀,顏值特別高
在南太平洋的深處,科學家們在大溪地海岸探索到一塊擁有罕見玫瑰形狀的原始珊瑚。這個珊瑚礁被認為是在這樣的深度里發現的最大珊瑚礁之一,它似乎沒有受到氣候變化或人類活動的影響。這個珊瑚看起來很健康,并且沒有受到2019年白化事件的影響。新發現的珊瑚礁綿延3公里,這個珊瑚棲息的地方更深——在海底35米到70米之間。
Credit: Alexis Rosenfeld/@alexis.rosenfeld via AP
一路走好!緬懷印度“超級老虎媽媽”
上周,印度一只全國著名的母老虎突然去世。這只逝世的老虎名為Collarwali,它因生下近30只幼崽而被當地媒體稱為“超級媽媽”,周末因腸道問題安詳去世。在它一生中生下的29只幼崽中,有25只活到成年。專家表示,它是第一只在保護區獲得項圈的老虎。當地人們為這只超級老虎媽媽舉辦葬禮,保護官員輕輕地將它的尸體抬到葬禮柴堆上,柴堆上裝飾著鮮花,為它進行儀式火化。
猩猩嬰兒也會吸奶瓶吃奶
新奧爾良動物園里,一只瀕臨滅絕的蘇門答臘猩猩嬰兒被工作人員使用奶瓶喂奶,因為它的母親沒有生產足夠的奶喂飽它。一只12歲的母猩猩Menari在平安夜生下了孩子,幾天后,它的嬰兒出現虛弱和缺乏哺乳的跡象。經獸醫檢查后,發現了母親存在哺乳問題。從那以后,動物園工作人員穿著嬰兒可以緊緊抓住的毛茸茸背心,全天候為嬰兒提供護理。母親Menari獲得一種可以幫助維持泌乳的藥物,專家希望可以幫助它重新進行哺乳。
毯子章魚游泳:形如絲帶,泳姿曼妙
近日,海洋生物學家Jacinta Shackleton在Instagram上發布了一段視頻,表示在澳大利亞大堡礁海域拍到了罕見的毯子章魚(blanket octopus)。它的身體就像一根絲帶一樣,泳姿非常曼妙。她指出,這種毯子章魚很少見,因為它通常會生活在開闊的海洋中。毯子章魚的奇特名字來源于腕足之間如同毯子一般的肌肉膜。當遇到危險的時候,它們會伸出腕足,張開巨大的“毯子”,試圖嚇跑入侵的掠食者。雌性毯子章魚身長可能超過2米,但是雄性的毯子章魚一般只有幾個厘米長。據悉,這種體型差異是動物界中最大的。當雄性遇到雌性時,它們會把其中一條觸手注滿精子,并將之撕離身體。雌性會利用這只觸手來讓卵受精,之后雌性就會離開雄性,而雄性會浮在水中等待死亡。
圖源:Instagram截圖
向日葵擁有漂亮的顏色:既可吸引蜜蜂授粉,也能抵抗極端天氣
向日葵擁有漂亮的顏色,而且它美麗的外表下有著強大的功能。根據UBC的一項新研究,其花朵的紫外線顏色不僅能吸引授粉者,還能幫助植物調節水分流失。向日葵密集的黃色花瓣是一個熟悉的景象,但它隱藏了一些肉眼看不見的東西:一個紫外線(UV)靶心圖案,人類是看不到的,但包括蜜蜂在內的大多數昆蟲也都看不到。長期以來,大家都知道,這些靶心圖案可以增加花朵的可見度,以提高其對授粉者的吸引力。現在,UBC的研究人員發現,在向日葵中產生紫外線圖案的分子也會幫助植物應對壓力,如干旱或極端溫度,這一點有望為植物如何適應不同的氣候提供線索。
恒星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天文學家發現恒星的“燃料”
大多數星系,包括我們自己的星系,都是通過積累新的物質并將其變成恒星而成長的。不為人知的是,這些新物質來自哪里,以及它們如何流入星系以創造恒星。在最近發表的一項研究中,天文學家確定了環繞星系的微弱燃料庫,以及這些燃料如何落入星系,使它們形成新的恒星和行星系統。以前在恒星形成領域的研究表明,一些形成恒星的氣體超過了恒星所需的數量,這意味著,新的氣體必須進入星系并支持新恒星和行星的形成。為了確定這些氣體的可能位置,科學家使用了一種被稱為交叉相關的統計方法(測量兩個數量之間的關聯),以及來自兩個公開天文學目錄的數據,量化了富含氣體的星系如何與星系間介質中看到的云層相關。下一步,科學家希望確定這些氣體云到達形成恒星的星系內部的途徑。
哈勃望遠鏡新發現:矮星系里的黑洞促進了恒星形成
黑洞通常被描述為宇宙中的怪物——它撕裂恒星,吞噬任何靠得太近的東西,并俘虜光。然而,來自美國宇航局哈勃太空望遠鏡(NASA’s Hubble Space Telescope)的詳細證據發現了黑洞的新現象:它會促進而不是抑制恒星的形成。研究人員表示,距離地球只有3000萬光年的Henize 2-10足夠近,哈勃能夠非常清晰地捕捉到黑洞流出的圖像和光譜證據。額外的驚喜是,外流并沒有抑制恒星的形成,而是觸發了新恒星的誕生。Henize 2-10中的黑洞質量約為100萬個太陽質量。在更大的星系中,黑洞的質量可能超過我們太陽質量的10億倍。宿主星系的質量越大,中央黑洞的質量就越大。
黑洞也會“抱團”!天文學家成功觀測偏心軌道的黑洞合并
黑洞既神秘又引人入勝。近日,有科學家發現,有兩個具有偏心軌道的黑洞合并,且這次的研究結果也許比以前認為的更加重要。偏心軌道的現象表明,在星系核等黑洞密集的區域,黑洞之間偶然相遇時,它們可能會反復吞噬其它黑洞。科學家們研究了迄今為止觀測到的最大質量引力波雙星GW190521,以確定合并是否具有偏心軌道。研究者表示,每個黑洞的估計質量都是太陽大小的70多倍,遠高于恒星演化理論目前預測的估計最大質量。
最新發現:土星的小衛星上有個被藏起來的海洋!
2022年1月19日,美國西南研究院(SwRI)的一位科學家證明土星最內側的小衛星Mimas是一顆冰凍的惰性衛星,同時發現了它在內部有液態海洋的證據。科學家說:“由于Mimas的表面有火山口,所以我們認為它只是一塊冰凍的天體。但事實證明,Mimas的表面欺騙了我們。” 評估Mimas作為一顆海洋衛星將為其形成和演變的模型提供基準,也可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土星環和中型衛星,以及潛在可居住衛星的普遍性。
圖源:NASA
火星上的碳元素從何而來?天文學家提出3種可能的解釋
美國宇航局的好奇號探測器(Curiosity)于2012年8月6日登陸火星,從那時起,它就在蓋爾隕坑(Gale Crater)漫游,并采集樣本,將結果送回國內供研究人員分析。研究人員對六個暴露位置(包括暴露的懸崖)采集的沉積物樣本中的碳同位素進行分析,對碳的來源得出了三種合理的解釋——宇宙塵埃、二氧化碳的紫外線降解,或生物產生的甲烷紫外線降解。研究人員表示,所有這三種可能性都指向一個不尋常的碳循環,這與當今地球上的任何事物都不同。但是目前仍需要更多的數據來確定其中哪一個是正確的解釋。
天文學家:“迷你”星系黑洞的發現或將揭示巨人生長的秘密
近日,科學家在一個相對較小的星系中發現了一個超大質量黑洞,這可能有助于天文學家解開圍繞巨大黑洞如何成長的謎團。這個黑洞的質量約為太陽的20萬倍,它被藏在星系Mrk 462的氣體和塵埃中。Mrk 462只包含幾億顆恒星,這使它成為一個“迷你”的矮星系。相比之下,我們的銀河系有幾千億顆恒星。這是科學家第一次在矮星系中發現被藏起來,或者說“被掩蓋”的超大質量黑洞。
地球或終將成為火星?研究:地球內核的冷卻速度比想象中要快
近日,有一項研究發現,地球內部的冷卻速度比預期的要快——這意味著人類生存的地球將比想象中更快地像水星和火星一樣變得不活躍。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調查了布氏巖(bridgmanite)的熱屬性,布氏巖是構成地球地幔和外核之間邊界的主要礦物。這個邊界層的導熱性決定了有多少能量可以從熔化的鐵鎳核心流向它上面的更冷的粘性地幔。研究人員使用激光在鉆石砧板上模擬地核-地幔邊界條件,研究小組發現,布氏巖的導熱性比想象的要好1.5倍。這很可能意味著,板塊構造(它依賴于地幔中的熱驅動的對流)將比以前認為的更急劇地減速。然而,目前仍不清楚這一過程究竟會花多長時間。
銀河系中心的大黑洞:神秘的耀斑每天都在爆發,且長期如此
人馬座A*,是位于銀河系中心的430萬太陽質量的黑洞,也是一個強大的射電、X射線和伽馬射線的來源。它還在X射線波段上顯示出穩定的、靜止的發射,以及其它波段的發射,最突出的是近紅外波段。近日,天文學家利用美國宇航局尼爾-蓋爾斯-斯威夫特天文臺超過十年的定期X射線監測數據,發現了人馬座A*不僅每天都有不規則的耀斑,而且在長期存在。這個耀斑究竟是如何發生的,仍然不清楚。以前人們認為,在氣態云或恒星經過黑洞之后,會有更多的耀斑出現。但目前還沒有證據,而且也不能證實周圍氣體的磁力特性發揮了作用。
火星隕石內有“生命痕跡”?疑惑28年,科學家終于給出答案
1996年,美國宇航局領導的一個小組宣布,在南極洲發現的火星隕石中的有機化合物似乎是由生物留下的。其他科學家對此持懷疑態度,幾十年來,他們對此進行了多次研究。最近,由卡內基科學研究所的一個研究團隊報告說,曾在地球上引起轟動的這塊40億年前的火星隕石沒有包含火星生命的證據。來自隕石的微小樣本顯示,富含碳的化合物實際上是水—很可能是咸水或鹽水—長期流過巖石的結果。
圖源:論文
最新發現!小行星碰撞形成火星撞擊坑的頻率未發生變化
科廷大學的新研究證實,在過去6億年里,小行星碰撞形成火星撞擊坑的頻率是一致的。這項研究發表在《地球和行星科學通訊》上,利用科廷大學以前開發的隕石坑檢測算法分析了500多個大型火星隕石坑的形成,該算法從高分辨率圖像中自動計算出可見的撞擊坑。盡管以前的研究表明小行星碰撞的頻率出現過峰值,但來自科廷大學地球和行星科學學院的首席研究員Anthony Lagain博士說,他的研究發現,在數百萬年中,小行星碰撞的頻率根本沒有什么變化。過去的研究表明,由于碎片的產生,小行星碰撞的時間和頻率有一個峰值,當大天體相互撞擊時,它們會碎成碎片或殘片,這被認為對撞擊坑的產生有影響。但我們的研究表明,碎片不太可能導致行星表面的撞擊坑的形成發生任何變化。
圖源:論文
大陸板塊為何會遷移?科學家:可能是太陽和月亮搞的鬼
近日,圣路易斯華盛頓大學文理學院地球物理學家安妮·霍夫邁斯特領導的一項研究提出,地球-月亮-太陽系統中不平衡的力量和扭力驅動著整個地幔的循環。霍夫邁斯特表示,隨著時間的推移,地-月軌道的質心的位置已經靠近地球表面,現在相對于地心每月擺動 600 公里。隨著地球旋轉,這會產生內部壓力。由于振蕩的質心距地心約 4600 公里,因此地球的切向軌道加速度和太陽拉力在質心之外是不平衡的。地球溫暖、厚實和強大的內部層可以承受這些壓力,但其薄、冷、脆的巖石圈則會斷裂。地球每天的自旋使地球從一個完美的球形變得平坦,導致了巖石圈的這種脆性破壞。作者認為,這兩個獨立的應力形成了在外殼中觀察到的板塊碎裂。
世界最大冰山的“消亡史”:耗時3年半,1萬億噸冰消失
根據一項研究,巨大的冰山A68每天向海洋傾倒超過15億噸淡水,大約是所有英國公民每天用水量的150倍。A68曾在短時間內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冰山,它在2017年脫離南極洲時覆蓋了近6,000平方公里的區域。但到2021年初,它已經消失了。這意味著,1萬億噸冰,消失了。科學家表示:“接下來我們要了解的是它對南喬治亞州周圍的生態系統產生了積極還是消極的影響。由于A68A走的是一條穿越德雷克海峽的路線,我們希望了解更多關于走類似軌跡的冰山,以及它們如何影響極地海洋。”
2021年是地球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七個年份之一
世界氣象組織(WMO)近日宣布,2021年是地球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七個年份之一。這一年比工業化前水平高出約1.11℃——如今已經連續第七年全球平均氣溫上升超過1℃。WMO的報告與美國兩項獨立的官方分析相呼應,該分析發現,2021年是有記錄以來第六個最熱的年份,與2018年并列。盡管2021年存在拉尼娜現象,出現降溫,但2021年仍是世界上最熱的年份之一,這表明長期變暖的趨勢有多么強烈。專家表示,除非很快再次出現強烈的拉尼娜現象,否則在可預見的未來,我們將繼續看到比2021年更熱的年份,直到全球溫室氣體凈排放停止。
海洋熱浪將持續,生態系統不知能撐多久……
熱浪不僅給陸地帶來極端的炎熱天氣,而且也發生在海洋深處。近日,有研究指出,切薩皮克灣(Chesapeake Bay)的海洋熱浪頻率和年累積強度呈現顯著上升的趨勢。研究者發現,海洋熱浪的最大頻率發生在過去10年,達到每年6-8次。而2010年之前,每年只有4-5次。如果這些趨勢持續下去,海灣將在未來50年內每月經歷一次熱浪,到本世紀末將達到半永久性熱浪狀態,極端溫度持續半年多。研究者表示,這將對海灣生態系統產生毀滅性影響,加劇營養污染的影響,增加低氧“死區”的嚴重性,刺激藻類大量繁殖,給底層棲息群落帶來壓力或殺死它們,導致物種組成發生變化,并導致條紋鱸魚等重要商業漁業物種減少。鑒于全球持續變暖,其它地方的淺水沿海系統也可能出現類似的趨勢和影響。
人類正在適應氣候變化,但還不夠快
氣候變化正在發生,在全球范圍內,人們正在學習生活在一種不同于他們和前幾代人所經歷的氣候中。全球適應映射倡議(GAMI)的一項新研究發現,雖然全球人類社會正在感受到氣候的影響,但他們對新的基于氣候威脅的個體反應,在很大程度上認識并不充分。126名研究人員使用機器學習評估了近50000份涉及氣候適應的科學文件,最終合成了1682篇他們確定內容與實施的適應響應相關的文章。他們得出的結論是,人們正在應對氣候威脅,但仍然缺乏關于這些應對措施是否正在降低總體風險的數據。而且,他們發現,這些反應尚未導致重大的變革性變化。
又熱又濕!全球變暖除了熱,還會帶來極端降雨
全球變暖不僅僅意味著氣溫升高,極端天氣事件在世界許多不同地區變得越來越頻繁和激烈,人們迫切需要預測這些變化并為這些變化做好準備。近日,有研究預測,東亞地區有一種稱為“大氣河流”的天氣現象,會引起更頻繁和更嚴重的極端降雨事件。經過研究的模擬,研究者預測水汽輸送會加強和降水會增加,還會出現包括東亞部分地區前所未有的、破紀錄的降雨事件,這些事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大氣河流現象的影響。與大氣河流相關的降水量最多的地區是東亞山脈的南坡和西坡,包括日本、朝鮮半島、中國臺灣和中國大陸東北部,其中日本阿爾卑斯山西南坡的降雨量最大。
氣候變化加速,幾十年后的冬奧會還能辦嗎?
近日,滑鐵盧大學的國際研究小組進行了一項研究,研究發現,隨著北半球冬季的變化,氣候變化將限制冬季奧運會的舉辦地點。如果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沒有大幅減少,之前舉辦過冬奧會的21個城市中,只有1個能提供可靠的環境,公平和安全的條件,以舉辦本世紀末奧運會的雪上運動項目。然而,如果能夠實現《巴黎氣候協定》的排放目標,氣候可靠的主辦城市數量將躍升至8個,其中只有6個被認為是不可靠的。研究者表示,隨著氣候變化的加速,冬季運動的世界正在發生變化。氣候變化正在改變冬奧會的地理位置,不幸的是,一些以冬季運動聞名的主辦城市將被淘汰。
痛心!氣候危機襲來,地中海珊瑚種群大規模崩潰
由巴塞羅那大學生物學院、生物多樣性研究所(IRBio)和巴塞羅那海洋科學研究所(ICM-CSIC)的團隊領導的一項新研究顯示,與氣候危機相關的海洋熱浪正在使地中海的珊瑚種群減少,其生物量已經減少了80%至90%。地中海的珊瑚種群對珊瑚礁的運作至關重要,是這片海域最具代表性的棲息地之一,但是它可能無法從這些極端事件的反復影響中恢復過來,因為水溫連續數天甚至數周達到高溫。專家發出警告,在生物多樣性的損失變得更糟糕之前,人們迫切需要實施更強有力的措施來應對氣候危機。
海底火山劇烈噴發!整個湯加島國直接失聯
據國內外媒體報道, 南太平洋島國湯加的一座海底火山于當地時間1月15日發生劇烈噴發,并引發海嘯。根據湯加地質局的消息,位于湯加首都努庫阿洛法以北約65公里處的洪阿哈阿帕伊島14日開始火山噴發,大量火山灰、氣體與水蒸氣形成巨大云團沖至近20千米的高空,湯加全境空氣質量受嚴重影響。湯加周邊國家斐濟和薩摩亞隨后發布海嘯警報,美國西海岸和夏威夷州、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新西蘭北島等地也發布了海嘯提示。由于湯加通信網絡受到嚴重干擾,目前仍未收到關于人員傷亡或損害范圍的報告。目前湯加已經全國失聯,斷網斷電。由于劇烈的噴發,洪阿哈阿帕伊島基本沉入海底。
臺灣東南部海域19日凌晨發生5.3級地震
臺灣東南部海域19日凌晨3時10分發生里氏規模5.3級有感地震,臺東、屏東震度最大,為2級。不少居民深夜被地震驚醒。根據臺灣氣象部門報告及中時新聞網等媒體報道,該起地震震中位于臺東縣政府南南東方144.7公里,位于臺灣東南部海域,深度164.4公里。全臺各地震度分別為:臺東、屏東2級;高雄、嘉義縣、臺南、南投、云林、花蓮、澎湖、彰化1級。
雪冰在美國南方肆虐,伴隨著強大的冬季風暴
1月16日,一場危險的冬季暴風雪夾雜著大風和冰雪席卷了美國東南部的部分地區,摧毀了電力,壓倒了樹木和柵欄,并在道路上涂上了一層危險的、冰冷的釉光。在喬治亞州、北卡羅來納州、南卡羅來納州和佛羅里達州,數萬用戶斷電。公路巡邏隊報告了數百起交通事故,一場龍卷風席卷了佛羅里達州的一個拖車停車場。根據航班追蹤服務網站flightaware的數據,夏洛特道格拉斯國際機場超過1200個周日航班被取消,占該機場周日航班的90%以上。
印度尼西亞首都雅加達發生6.7級地震
印度尼西亞萬丹省附近海域1月14日發生6.7級地震,目前尚無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報告。據印尼氣象、氣候和地球物理局網站消息,地震發生于雅加達時間16時05分(北京時間17時05分),震中位于萬丹省板底蘭縣西南52公里處海域,距離印尼首都雅加達約200公里,震源深度為10公里。印尼氣象、氣候和地球物理局記錄到距離震中較近的縣市有較強震感。記者所在的雅加達市區也有較強震感,地震持續約30秒鐘,一些高層建筑發生搖晃,許多民眾逃往樓下避難。
最古老吸管出土:長達1米,已有5000年歷史
最近,考古學家確定了現存最古老的吸管,這些長長的銀色管子有著5000多年的歷史,很可能被用來從一個公共容器中喝啤酒。它們最初于1897年在高加索地區的大型墓冢Maikop Kurgan被發現,這個大型墓冢是該地區最著名的青銅時代的墓之一,里面有三個人和數百件珍貴葬品。所發現的吸管總共八根,每根都超過一米長,有些管子的柄上還有公牛的雕像。早期的研究認為它們是權杖,也可能是天蓬的桿子。研究發現,從公元前三千年開始,人家就開始通過這些長吸管來喝啤酒,這已成為美索不達米亞文明早期的普遍做法。
(圖源論文)
考古發現中世紀“剪刀手愛德華”:他用刀子代替了斷臂
2018年,考古學家發現了一個罕見的情況,一個中世紀的意大利人竟用一把刀連接他的身體,代替了他被截肢的手。這具骨架是在意大利北部的朗格巴德墓園中發現的,可以追溯到大約公元6至8世紀。那里埋葬著數百具骷髏,還有一匹無頭馬和幾只灰狗,但這具特殊的骷髏卻很突出。他是一個年長的男性,年齡在40到50歲之間,他的右臂在前臂中部被截斷。由羅馬考古學家Ileana Micarelli領導的研究人員確定,這只手是被鈍器擊傷的,但具體方式以及原因還無法確定。
(圖源論文)
我國科學家發現中更新世的“大頭人”,顱容量高達1700毫升!
近日,《人類進化雜志》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吳秀杰、邢松和劉武以及國外合作者展示了關于中更新世晚期許家窯人頭骨化石的最新研究成果。科學家運用CT技術和鏡像原理,首次復原出許家窯人較為完整的頭蓋骨,為觀測許家窯人整體的形態特征提供了重要標本材料。研究結合顱內模和公式法,推算出許家窯人的顱容量約為1700 cm3,接近之前報道的許昌人的顱容量(1800 cm3),比許昌人的年代早了近6萬年,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中更新世顱容量最大的“大頭人”。
考古學家在沙特阿拉伯發現4500年前的高速公路網
考古學家在古墓周圍發現了一個有著4500年歷史的巨大公路網。來自西澳大利亞大學的研究人員去年對這一高速公路網絡進行了全面研究。所有的古墓都是耳朵形或環形的。研究人員馬修·道爾頓說,這條布滿墓穴的小路綿延數千至數百萬公里。直到今天,人們還在走這條路。他說,今天的主干道也是在這條道路上修建的,這條道路已經存在了數千年。這是連接兩地的最短路徑。
3000 萬年前琥珀中出現新的豆類物種
研究員從多米尼加共和國山區出土的幾塊琥珀中發現了Salpinganthium hispaniolanum的一朵花。Salpinganthium hispaniolanum是一個新物種,也代表一個新屬,屬于豌豆科。它在20 到 3000 萬年前的第三紀中期生長在伊斯帕尼奧拉的森林中。它的花展開的萼片和花瓣以及 10 個延伸的雄蕊非常引人注目。雖然現在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暗,但花瓣可能是白色、黃色甚至粉紅色的。
(圖源論文)
恐龍研究新發現:甲龍不僅行動遲緩,而且還“耳聾”
甲龍是一類以植物為食、全身披著“尖刺”的恐龍。它們一般有五六米長,后肢比前肢長,身體笨重,只能用四肢在地上緩慢爬行,看上去有點像坦克車,所以有人又把它叫做坦克龍。近日,德國和奧地利科學家通過CT掃描,仔細研究了由甲龍腦化石創建的3D模型。最后,他們發現了一個令人驚訝的事實:它不僅行動遲緩,而且還“耳聾”。研究人員表示,雖然許多恐龍可能是群居動物,但也有一些例外。至少對于甲龍來說,它們會更喜歡孤獨的生活,因為它們的聽力不是很好。
海馬是雄性負責生殖,那它們是如何繁殖的?
與大多數我們常見的動物一樣,海馬也是通過雌雄交配繁殖的。一般情況下,需要雌雄交配的動物都是雄性將精細胞排入雌性的體內,完成受精的。但是,海馬卻是個例外,它是由雌性將卵子排給雄性,完成受精的。因為雄性海馬比雌性海馬多了一個重要的器官-孵卵囊。具體的方式是在繁殖期,雌性海馬會把卵子直接排在雄性海馬的孵卵囊中(雄性海馬的孵卵囊的中間有一個囊孔,雌性海馬正是通過這個孔把自己成百上千個卵子放入其中的),然后雄性再在育兒袋中對卵子進行受精,這樣就完成了受精卵,受精卵在雄性海馬的育兒袋中,通過卵內的營養物質發育大約15-20天左右,直接在袋中孵化成為小海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