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無關
1月28日,《科學》發表中科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汪勝團隊和上海科技大學iHuman研究所程建軍團隊的合作員報告,裸蓋菇素(Psilocybin)和LSD化合物在小鼠身上顯示出類似抗抑郁的活性,而不會引起幻覺。這些發現可能為基于結構設計安全和有效的非致幻性迷幻劑治療藥物提供基礎。
血清素是一種神經遞質,可以調節大多數人類的行為過程。靶向血清素受體的藥物,特別是人類血清素2A受體(5-HT2aR),被廣泛用于治療神經精神疾病。然而,這些藥物中有許多已知具有致幻作用。以前的研究表明,5-羥色胺類致幻劑與5-HT2aR結合的療法在治療創傷后應激障礙、焦慮和抑郁癥方面能起到快速持久的治療效果,具有很好的潛力。盡管如此,這些化合物引起的特征性幻覺會阻礙它們的使用。
在這里,汪勝團隊與程建軍團隊合作描述了5-HT2aR與迷幻藥LSD和裸蓋菇素、內源性5-羥色胺和非致幻性迷幻藥麥角乙脲結合的幾個晶體結構。他們揭示了5-羥色胺和普西洛辛的第二種結合模式。利用這些新信息,研究人員使用基于結構的方法設計了新型迷幻藥IHCH-7113以及幾種5-HT2aR β-arrestin偏好性激動劑,這些激動劑在小鼠身上顯示出類似抗抑郁劑的活性,而沒有致幻作用。作者寫道:“我們預計這里報告的結構將加速尋找新的迷幻藥和非致幻的迷幻藥類似物來治療神經精神疾病。”
研究人員表示,盡管非致幻性的迷幻劑類似物可以提供一種替代的解決方案,但科研人員還需要進行大量的實驗驗證,并在長效性方面進行更深入的研究,爭取早日使其成為造福患者的藥品。
該研究題為“Structure-based discovery of nonhallucinogenic psychedelic analogs”,于1月27日發表在《科學》期刊上。
前瞻經濟學人APP資訊組
論文原文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bl8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