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口服新冠抗病毒藥物下半年或進入臨床
據國內媒體報道,由我國自主研發、針對新冠病毒的臨床前候選特效藥物分子 GDI-4405 正加速推進多項臨床試驗申報和藥物生產,預計 2022 年下半年進入臨床。該藥物由全球健康藥物研發中心開發,以新冠病毒復制和增殖所必需的 3CL 蛋白酶為靶標。后者是病毒復制所必須的蛋白酶,也是多種上市抗病毒藥物(如艾滋病、丙肝藥物)的靶點。全球健康藥物研發中心主任、清華大學藥學院院長丁勝表示,GDI-4405 將進一步促進全球小分子口服新冠藥物的研發進程,成為疫苗的有效補充。
日本發現奧密克戎亞型變異株:感染性更強
據日本共同社報道,日本國立感染癥研究所的統計數據顯示,日本發現至少27例奧密克戎毒株亞型變異株BA.2。日本專家分析稱,其感染性比奧密克戎毒株強18%,并呼吁警惕今后的疫情。據報道,對奧密克戎毒株亞型變異株的感染性,京都大學教授西浦基于丹麥的數據匯總分析結果稱,“感染性增強近2成,這是(與奧密克戎變異株相比)很大的差異”,需要非常認真地監測今后是否在日本蔓延。
港中大研究:新冠長期后遺癥與腸道微生態失衡有關
新冠肺炎引致的長期綜合后遺癥,又稱“長新冠”,指病人在感染新冠病毒數周至數月后出現的并發癥或持續癥狀。香港中文大學(中大)26日公布,中大醫學院一項最新研究發現,新冠病人的腸道細菌失衡和出現“長新冠”的風險息息相關。此外,團隊發現“長新冠”病人腸道中缺少了幾種能提高人體免疫力的腸道細菌,包括青春雙歧桿菌、長雙歧桿菌和假小鏈雙歧桿菌,而病人入院時的腸道微生態失衡狀況是導致日后出現“長新冠”的主要因素。
科學家在基因組數據庫中發現了13萬種新病毒
近日,在發表于《自然》的一項研究中,研究者從已有的基因組數據庫中發現了近132 000種RNA病毒的部分基因組。研究者專注于尋找與RNA依賴的RNA聚合酶(RNA-dependent RNA polymerase,對病毒的復制起關鍵作用)有關的基因。為此,研究團隊設計了一套云計算架構,可以實現超高通量的序列對比。在最終發現的13萬余種新型病毒中,包括9種冠狀病毒、300多種與丁型肝炎病毒有關的病毒和250余種巨大噬菌體。對于大多數病毒來說,研究者并沒能獲取其完整的基因組,但依然可以利用已知的部分序列構建病毒間的譜系關系。目前,研究團隊創建了一個公共數據庫,其中包括他們開發的工具和目前已有的篩選結果。
補充維生素D和魚油,可降低患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風險
根據發表在《英國醫學雜志》(BMJ)上的新研究,一項針對美國老年人的試驗發現,每天服用維生素D補充劑--或維生素D和omega-3 魚油的組合--似乎會降低患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風險,兩年后效果更加明顯。這是一項大型試驗,涉及不同的普通人群,隨訪和堅持治療的比例很高。然而,研究人員承認,他們只測試了每種補充劑的一個劑量和配方,并說結果可能不適用于年輕的人。
秦兵馬俑身上發現多用途復合粘合劑
最新研究顯示,秦兵馬俑身上發現了多用途復合粘合劑,分析顯示,這種粘合劑含有雞蛋、動物膠等成分。 據@陜視新聞 報道,近日,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與秦陵博物院合作,在國際權威期刊《科技考古》(Archaeometry)上發表了最新的研究成果。研究人員通過X射線熒光光譜分析法、X射線衍射光譜法,偏光顯微分析等技術手段,發現這種青灰色的物質是一種多用途的修復材料,分別是由雞蛋和動物膠組成的蛋白粘合劑,混合了陶粉做為無機填充材料組成的,主要用于陶俑身體部件的粘接、修補與找平。
無人類指導!機器人首次完成腹腔鏡手術
近日,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開發了一款智能組織自主機器人STAR,成功地在沒有人類引導的情況下對豬進行了腸吻合等腹腔鏡手術。相關研究發表于《科學·機器人》雜志。STAR迭代自2016年的一個模型,該模型可以準確地修復豬腸道,但需要一個大切口進入腸道,并需要更多的人工指導。研究團隊為STAR配備了自主性和手術精度更高的新功能,包括專門的縫合工具和先進的成像系統,可以提供更精確的手術視野;以及基于機器學習的跟蹤算法,可以讓STAR實時調整手術計劃。STAR在4只動物身上進行了腸吻合術,其手術效果明顯好于人類。
科學家開發可拉伸的柔性溫度計
哈佛大學約翰·A·保爾森工程和應用科學學院的科學家們正在開發可拉伸的柔性溫度計。這種自供電設備由三層組成:電解質溶液、電極和分隔兩者的電介質(非導電)材料。在迄今為止進行的測試中,柔性溫度計被證明比傳統的熱電溫度計更敏感——它在大約10毫秒內對溫度的變化作出反應。此外,根據其結構中使用的材料,各種版本的溫度計能夠測量高達200 ºC和低至零下100 ºC的溫度。相關研究最近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這種具有高靈敏度和快速響應時間的軟性溫度傳感器,為在醫療保健、工程和娛樂領域創造新的人機界面和軟性機器人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章魚等頭足類動物可能起源于外太空
據BGR報道,根據一篇發表在《生物物理學和分子生物學進展》的論文,章魚、魷魚、墨魚等頭足類動物可能起源于外太空。研究作者認為,生命的開始要歸功于逆轉錄病毒“雨”,它們確實是從太空中落下。這些逆轉錄病毒隨后將新的DNA序列添加到地球的基因組中,該論文說這進一步推動了誘變的變化。
科學家成功讓斷腿青蛙重新“長出腿”
目前的醫學技術尚不足以讓上百萬因疾病或事故手足殘疾的人重新生長出肢體。不過,近日一項《科學·進展》上的研究帶來了希望:經藥物刺激后,斷腿的非洲爪蟾重新長出了幾乎功能完好的新腿。研究者設計了一種特別的硅膠帽(BioDome),其中包含加載了5種藥物的絲蛋白凝膠,這些藥物分別具有消炎、抑制瘢痕組織生成,刺激神經、血管和肌肉再生的功效。將非洲爪蟾的斷肢傷口用BioDome包覆24小時后,藥物的綜合效用抑制了傷口形成瘢痕組織的傾向,激活了與胚胎發育相關的分子通路。18個月后,非洲爪蟾長出的“新腿”具有完整的骨骼結構和更豐富的神經元,末端還長出了幾根“腳趾”(沒有骨骼支撐)。再生的肢體能夠對刺激做出反應,爪蟾甚至能用它在水里游泳。
2021年我國研發經費投入強度創新高
國家統計局1月26日發布數據,根據初步測算結果,2021年我國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達27864億元,R&D經費與國內生產總值(GDP)之比達到2.44%,比上年提高0.03個百分點,我國研發投入強度再創新高,已接近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國家疫情前2.47%的平均水平。
“探索一號”完成船載深拖設備海上試驗
1月26日下午,中科院深海所“探索一號”科考船完成船載深拖設備的海上試驗應用,順利返回三亞。1月22日—1月26日,中科院深海所聯合交通運輸部南海救助局,完成深拖設備在“探索一號”上的集成和試驗應用,為擴展載人潛水器母船科考能力奠定了基礎。2021年度,“探索一號”完成了2個航次、4個航段、累計121天海上科考作業任務,其中,“奮斗者”號累計完成51個潛次。在載人潛水器進入常規運維階段之后,深海所將推進載人和無人協同作業的深??瓶夹问?。
北京老年科技大學成立
近日,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在北京科學中心成立北京老年科技大學。 中國老科學技術工作者協會會長陳至立,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老科學技術工作者總會會長尹偉倫共同為北京老年科技大學揭牌。 北京市科協黨組書記沈潔指出,掛牌成立北京老年科技大學,既是全面落實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的有力舉措,也是發揮老年科技人才優勢,推動和促進老年群體科學素養提升的積極行動,標志著具有北京科技特色的老年教育平臺正式啟動。
同濟大學與交通銀行簽署戰略合作協議
1月26日,同濟大學與交通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交通銀行”)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發揮同濟大學的綜合學科優勢和交通銀行的金融資源優勢,共同推進校園金融建設,共建數字化聯合研究中心,推進數字化校園建設,加強人才培養合作與交流,加快同濟大學“雙一流”建設和交通銀行世界一流銀行建設,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