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源:論文
將二氧化碳轉化為多碳碳氫化合物和含氧化合物(C2+產品)是科學家非常有興趣的領域,但在二氧化碳還原反應(CO2RR)過程中,提高碳-碳(C-C)耦聯的動力學是具有挑戰性的。
Cu在C-C耦聯中具有優異的催化性能。然而,由于競爭性析氫反應(HER)的加速,它的選擇性在中性介質中受到破壞。
近日,中科院中國科學技術大學(USTC)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氧化物衍生(OD)-Cu催化劑,它具有足夠的Cu(100)/Cu(111)界面,在300 mA·cm-2的電流密度下表現出較高的法拉第效率(FE),這也證實了界面在CC耦聯中起關鍵作用。
研究人員合成了一系列具有不同切面的OD-Cu催化劑,然后在具有中性介質的流通池中進行了性能測試。他們發現,OD-Cu-III由Cu(100)和Cu(111)晶面組成,具有最長的Cu(100)/Cu(111)界面,表現出優異的CO 2 RR催化性能。同時,C 2+選擇性與Cu(100)/Cu(111)界面長度呈線性關系,這表明了該界面可能是CC耦聯的活性位點。
開爾文探針力顯微鏡(KPFM)顯示,該界面具有最低的接觸電位差(CPD),這表明電子轉移更快,CO2RR動力學增強。另一方面,拉曼光譜檢測到階梯位上有更多表面吸附的CO(*CO)。由于臺階位點更有助于*CO向C2+產品的轉化,這一結果解釋了催化劑卓越的*CO二聚能力。
最后,為了進一步了解反應機制,團隊進行了密度泛函理論(DFT)計算。結果顯示,在Cu(100)/Cu(111)界面上的二聚化障礙最低,這意味著沿界面的電子結構發生了變化。因此,OD-Cu-III表現出最佳的CO2RR性能。
這項研究確定了Cu(100)/Cu(111)界面在CO2RR催化中起到了關鍵作用。這對利用二氧化碳制備多碳燃料具有重要意義。
題為Identification of Cu(100)/Cu(111) Interfaces as Superior Active Sites for CO Dimerization During CO2 Electroreduction的相關研究論文發表在《美國化學會志》上。
前瞻經濟學人APP資訊組
論文原文: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jacs.1c09508
標簽: 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