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衛組織:今年有望結束疫情的最嚴重階段
當地時間24日,世衛組織舉行第150屆執行委員會會議,世衛組織總干事譚德塞表示,在可預見的未來,人類將與新冠病毒共存,當前形勢下很可能出現更多變異株。如果各國能全面使用所有戰略和工具,今年就可以結束疫情的最嚴重階段,新冠疫情將不再是全球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但是譚德塞補充道,這需要所有國家為70%的人口接種疫苗、降低死亡率、在全球范圍內提高檢測和測序率,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美國研究:新冠疫苗對備孕人群和孕婦安全,不會增加流產風險
據美國廣播公司(ABC)25日報道,美國一項新的研究證明,新冠疫苗對備孕人群甚至孕婦都是安全的。這項研究調查了美國和加拿大的2000多對夫婦,發現接種新冠疫苗不會對生育造成“負面影響”,對男性和女性都是如此。報道指出,接種新冠疫苗可能對生育能力產生負面影響的錯誤信息,主要是通過美國社交媒體傳播的。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新冠疫苗不僅不會影響生育,也不會影響懷孕。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國家兒童健康與人類發育研究所主任戴安娜·比安奇(Diana Bianchi)在一份聲明中說:“研究結果再次證明,備孕夫婦接種新冠疫苗似乎不會損害生育能力。”
研究表明:晚年才開始鍛煉,仍可以減緩衰老
近日,一項由加州大學科學家進行的研究表明,即使人們到晚年才開始鍛煉,也仍然可以減緩衰老的影響。研究人員選取了一些自然壽命即將結束的小鼠進行了研究。在它們22個月時,實驗組的小鼠進行了兩個月的漸進式負重輪式跑步。研究結果表明,它們的表觀遺傳年齡比同齡(24個月)、久坐不動的小鼠年輕了8周。如果壽命以月為單位來衡量,那么額外的八周就相當于小鼠的壽命延長了10%。該項研究再次證實了老年人運動的益處。
懷孕期間攝入尼古丁,會影響后代成年后的睡眠模式
近日,在發表于《科學報告》的一項研究中,研究者利用小鼠模型進行了一項研究,發現胎兒產前接觸的尼古丁及其代謝產品,會對其成年后大腦某些區域的睡眠和壓力反應產生長期影響。研究者將含有尼古丁和可替寧(尼古丁在人體內初級代謝后的主要產物)的水喂給懷孕的小鼠,發現其后代在成年后從睡眠到清醒狀態的過渡階段需要更長的時間。研究者還發現,這些后代海馬體中糖皮質激素受體的表達也發生了變化。海馬體在大腦發育過程中對壓力因素非常敏感,且具有許多皮質類固醇受體。研究者表示,研究數據表明,睡眠模式和糖皮質激素受體表達的改變同時發生,這說明懷孕期間攝入的尼古丁可以影響后代海馬體的發育,并影響其成年后的睡眠模式。
新研究質疑肉食在人類演化中的重要性
典型的人類特征,在約200萬年前最先出現在直立人身上,如其腦容量明顯比南方古猿大、能制造石器等。部分研究認為,這類特征的演化與肉食有關。然而,昨日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刊》的一項新研究對這一假說提出了質疑。研究結果表明,在直立人出現后,雖然每處遺址內有切割痕跡的動物骨骼數和含有此類骨骼的考古遺址總數都明顯增加,但這種增加趨勢與采樣頻率密切相關。當將各地層采樣強度調整到統一水平后,食肉證據的相對數量并沒有增加的趨勢。研究人員表示,此類證據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應歸咎于對這一時期過度關注,很可能是密集采樣而不是直立人行為的變化,使得證據偏向支持“肉食造就人類”的假設。
河馬可以識別親友和陌生河馬的聲音
河馬的吼叫聲能夠傳播很遠的距離,這使科學家懷疑其有一定的社交功能。近日,在一項發表于《現代生物學》的研究中,科學家記錄了莫桑比克馬普托特別保護區內多個河馬族群的特征性叫聲,并觀察了它們聽到自己、鄰居(居住在同一湖區)和陌生的族群叫聲錄音時的不同反應。研究發現,聽到親疏度不同的族群的叫聲后,河馬會做出回答、靠近或噴糞等不同反應。當聽見陌生河馬的叫聲時,河馬更常做出噴灑糞便這一領地保護行為;相較之下,它們對鄰居產生的敵意更少。
黑猩猩或通過社會學習學會使用工具
一項發表于《自然·人類行為》的新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野生黑猩猩并不容易獨自學會使用工具,可能意味著此類行為是通過社會學習獲得的。研究人員進行了一個長期的田野實驗,他們為幾內亞的一個野生黑猩猩種群以及其鄰近黑猩猩種群提供石制工具和堅果,并使用紅外相機拍攝結果。他們發現黑猩猩起初對工具很感興趣,但沒有用它們開堅果,并在數月里逐漸喪失興趣。但另一個孤立的黑猩猩種群則使用工具打開了堅果。黑猩猩開堅果被認為是一種文化性行為,僅在特定黑猩猩種群中實行。這些實驗表明,即使得到工具,其他黑猩猩也不能輕易習得這部分黑猩猩文化。作者認為黑猩猩的文化與人類文化非常相似,可能也是從社會群體成員那里學習而發展得來的。
鳥類和哺乳動物驟減將成為植物的“世界末日”
目前,科學家最新研究顯示,一旦鳥類和哺乳動物數量驟減,依靠動物傳播種子的植物將迎來末日,它們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將下降60%。這意味著鳥類和哺乳動物生物多樣性的喪失將如何影響植物適應人類引起的氣候變暖。人們所依賴的許多植物,都依賴于傳播種子的鳥類和哺乳動物,這項最新研究首次量化了全球種子傳播的規模和受影響最嚴重的地區。該研究結果表明,在北美洲、歐洲、南美洲和澳大利亞的溫帶地區,種子傳播損失尤其嚴重,如果瀕危物種走向滅絕之路,南美洲、非洲和東南亞的熱帶地區將遭受最嚴重的影響。
科學家開發實驗性熱電裝置,可包裹著熱管進行發電
近日,科學家發明了一種新的環繞式裝置,可利用管道熱量來發電。該實驗性熱電設備由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和美國國家可再生能源實驗室的科學家們合作開發,由多個扁平的方形模塊組成,被稱為耦合體。更準確地說,它由12個矩形條帶組成,每個條帶有6個耦合體,用一個靈活的金屬箔基底將這些條帶相互電連接。與以前開發的扁平剛性設置不同,這種設計允許72個耦合器被包裹在熱水管(或其他類型的發熱管道),可用在家庭、工廠或任何其他地方。相關的研究論文發表在《ACS應用材料與界面》上。
“與眾不同”黑洞:只比太陽大100倍
近日,天文學家發現了一個與其他黑洞與眾不同的黑洞,它大約為十萬個太陽質量,比人們在星系中心發現的黑洞小,但比恒星爆炸時產生的黑洞大。這使得它成為唯一被證實的中等質量的黑洞——這是天文學家長期以來一直在尋找的物體。這個黑洞隱藏在B023-G078中,這是仙女座的一個巨大星團。長期以來,研究人員認為B023-G078是一個剝離核(Stripped Nucleu)。剝離核是小星系的殘余物,這些星系落入更大的星系中,其外圍的恒星被引力剝離。留下一個微小的、密集的核圍繞著較大的星系運行,在這個核的中心是一個黑洞。相關研究發表在《天體物理學雜志》期刊上。
我國自研操作系統SpaceOS天卓發布
據中國航天報公眾號消息,1月23日,可應用于載人航天、通信衛星、北斗導航、深空探測等重大航天工程任務,滿足我國各類航天器在軌應用需求的空間嵌入式實時操作系統SpaceOS-天卓正式發布。據悉,SpaceOS-天卓操作系統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空間技術研究院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完全自主研制。該所星載計算機研制中心主任劉波表示,SpaceOS-天卓操作系統可靠性、安全性突出,具有精、快、信、活、智的特點。
我國所有北斗導航衛星完成健康“體檢”
春節前夕,西安衛星測控中心對我國在軌運行的52顆北斗導航衛星進行了逐個“體檢”,結果表明,所有衛星關鍵技術指標均滿足正常提供各類服務的要求。在中心北斗衛星管理機房可以看到,一份份“衛星體檢報告表”詳細記錄了科技人員針對衛星部件、分系統、整星運行狀態等方面,以及電源、測控、載荷等分系統的關鍵指標因素、評價結論、參考標準等內容的研判分析。此外,科技人員還為每顆衛星制定了個性化維護保養計劃,確保衛星持續保持良好工作狀態。
詹姆斯·韋布望遠鏡到達最終目的地
根據《自然》新聞(Nature News)1 月 24 日消息,詹姆斯·韋布望遠鏡(JWST)到達最終目的地,進入了環繞地日拉格朗日點 L2 運行的預定軌道,預計它將在此工作至少二十年。地日拉格朗日點是地球和太陽引力的平衡點,這些點附近的航天器可以長時間處于一個引力穩定的位置。地日拉格朗日點共有 5 個,L2 點位于太陽向地球連線的延長線上,在這個位置可以獲得面向宇宙深空的毫無遮擋的清晰視場,不會像哈勃望遠鏡一樣經常受到地球的阻擋。同時,L2 點的溫度也更低,JWST 的儀器在 -233 攝氏度才能工作。L2 并非穩定的拉格朗日點,JWST 需要每隔三周微調軌道以保持在環繞軌道上,而這會消耗少量的燃料。目前 JWST 的燃料理想狀態下可以使用約二十年。
歐洲火星探測任務將于 9 月發射
歐洲航天局(European Space Agency)日前表示,歐洲航天局和俄羅斯航天局(Roscosmos)聯合的火星探測任務 ExoMars2022 計劃于 2022 年 9 月 20 日由“質子-M”火箭和“微風-M”上面級在哈薩克斯坦拜科努爾發射。ExoMars 任務受疫情影響及降落傘問題沒有趕上 2020 年 7 月的發射窗口,今年的發射窗口在 9 月 20 日- 10 月 1 日。如果發射順利,歐洲航天局載有“羅莎琳德·富蘭克林”(Rosalind Franklin)火星車和“哥薩克舞”(Kazachok)著陸平臺的下降模塊可能在 2023 年 6 月 10 日著陸火星奧克夏平原(Oxia Planum)。
2022校友會中國大學排名發布,北京大學十五連冠
1月25日,全國第三方大學評價機構艾瑞深校友會網(Cuaa.Net)正式發布《2022校友會中國大學排名—高考志愿填報指南》,連續第20年發布校友會中國大學排名,該書將由“科學出版社”面向全國公開出版發行。榜單顯示,北京大學問鼎2022校友會中國大學排名首位,成功實現“十五連冠”。清華大學第2,上海交通大學第3,蟬聯前三甲;浙江大學第4,武漢大學第5,挺進全國五強,首次榮膺中國八星級大學(8★)美譽,躋身世界一流大學行列。
港大推“頂尖運動員入學計劃”
據香港文匯網報道,香港大學25日宣布將于2022/23學年推出“頂尖運動員入學計劃”,以運動員的體育成就表現作為首要的入學遴選條件,在學業成績上不會有嚴格設限,現役或退役運動員都可申請。計劃將從今日起開始至2月14日截止,預計將錄取5名學生,他們將可選讀文學院、理學院、社會科學學院或經管學院的學士學位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