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人口和就業統計司司長王萍萍近日撰文表示,我國就業形勢保持穩定仍面臨著挑戰和壓力。2022年高校畢業生規模將達到1076萬人,比上年增加167萬人,規模和增量均創歷史新高;“招工難”“求職難”等一些就業領域長期存在的結構性矛盾尚未得到根本緩解。
1月,智聯招聘與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就業研究所于近日聯合推出了《2021年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景氣報告》,反映了2021年度我國高校畢業生的趨勢變化,并對就業市場景氣程度進行總體報告。
2021年四季度,高校畢業生景氣指數(CIER)降至0.88,總體而言長期低于全國就業景氣指數。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可能在于大學長期擴招所帶來的大學生數量增加,從而在人力資源市場上的相對貶值。另一方面的原因在于,疫情之下普遍的大環境形勢不如意,也導致了大學生就業難。
近期不同市場機構對高校畢業生的調查均顯示,在后疫情和高校畢業生首破千萬人的就業壓力之下,高校畢業生紛紛將國企和公務員作為求職首選,求穩求編制的心態進一步增加了他們就業的難度。
報告也顯示,去年第四季度民營、上市公司、股份制企業就業景氣較好,國有企業就業競爭激烈。具體來看,民營企業、上市公司、股份制企業的就業景氣相對較高,分別為0.79、0.76和0.74;其次是外商獨資和合資企業,CIER指數分別為0.53和0.47;而國企就業景氣指數相對較低,為0.28。
大學生為何寧愿“搶破頭”也想要進編制?一方面,以往吸納新鮮血液最多的互聯網、教培、房地產行業,在2021年不同程度的管控加強和政策變動下,均迎來了“寒冬”;另一方面,疫情的反復讓旅游、餐飲等不少行業陷入停滯。在就業機會變少、就業環境動蕩的情況下,“求穩”成了理所當然的選擇。
前瞻經濟學人APP資訊組